幼儿园主题活动背景下美工区区域活动的组织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区域活动是介于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性活动之间的一种活动,美工区区域活动是区域活动中的一种。通过美工区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区域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的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开展美工区区域活动的有效途径,通过明确目标、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活动指导、反思调整五步,有条不紊的开展美工区区域活动,以达到主题活动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活动;美工区区域活动;组织实施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开展丰富的区域活动满足幼儿对艺术学习的需求。美工区多样的表现形式能直观的表现幼儿对事物美的感悟。科学合理的开展美工区区域活动,尊重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符合幼儿园教育应避免小学化的要求。那么,如何结合主题活动开展美工区区域活动,达成教育目标呢?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结合主题活动目标和艺术教育目标,细分区域活动目标。
《纲要》强调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要以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原有经验的了解为基础,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美术教育目标。我们依据季节、重要节气、重大活动等确定每月教育主题,再根据月主题细分四个相关联的周主题,最后根据周主题来设计区域活动。以新入园小班为例,第一月活动主题“我上幼儿园啦”,下设“我的幼儿园”“我的老师”“我的新朋友”“幼儿园有…”四个周主题。因此,美工区区域活动第一周以“喜欢观看幼儿园的花草树木、小动物”为目标,组织了美图欣赏活动——幼儿园的动植物;第二周以“喜欢观看老师制作胶泥作品,并自己制作”为目标,组织了手工制作活动——了不起的老师;第三周以“结交新朋友”为目标,组织了涂色练习——我送朋友一朵花;第四周以“找出幼儿园的物品”为目标,组织了粘贴活动——幼儿园的物品。合理的设计美工区区域活动的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
二、结合主题活动,创设符合教育目标的区域环境。
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应遵守儿童化原则、动态化原则。同时,《纲要》指出:要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即要为幼儿预留作品展示空间。同样以新小班入园第一个月为例,美工区背景墙设计为幼儿园的缩略图:大面积的无纺布作为背景,将房子、操场、山坡、水池,玩具、树木、动物等制成可粘贴可取放的小样,重现幼儿园的场景。每周开展活动后,幼儿将幼儿园的动植物照片、胶泥制品、绘画作品等作品固定在背景墙上,既展示了幼儿的作品,又丰富美化了美工区的环境创设。
三、根据教育目标,科学合理投放材料。
《指南》提出要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艺术活动。材料投放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结合教育目标,既照顾总体,又兼顾个体,有目的性的分周投放必要的材料,多余的材料放置在旁边。同时,根据幼儿对材料的反应进行及时调整,幼儿喜欢的材料可以继续使用,适时增大难度;幼儿不喜欢的材料则要及时查找原因,不可放任不管。
新小班第一周投放幼儿园的彩色照片供幼儿粘贴在背景墙上;第二周则增加幼儿特别喜欢的超轻黏土和作品制作步骤图;第三周增加投放幼儿园里花草的彩色照片、绘有花朵图案的画纸、水彩笔、油画棒,多色皱纹纸、浆糊,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材料,涂色、撕纸粘贴,将花朵装饰好送给自己的新朋友;第四周在原有的基础上投放幼儿园特有事物的图片和非幼儿园事物的图片,幼儿判断哪些是属于幼儿园里的,哪些不是幼儿园的,并将幼儿园特有的事物涂上颜色,粘贴在背景墙上。在实际使用中发现,除个别幼儿外,幼儿涂色能力普遍较弱,涂色这一目标完成度较差,幼儿积极性不高。我们马上将图片换成了彩色照片,幼儿只需判断和粘贴在预设好的背景墙上,幼儿的积极性才得以提高。区角材料的分周投放满足了主题活动教育目标的要求,材料使用难度由浅入深,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并根据实际使用过程中幼儿的反应调整了材料,保证了幼儿对美工区活动的吸引力。
另外,我们倡导区域活动中幼儿自选区域进行游戏,按照幼儿的意愿选择操作材料。
四、观察记录幼儿活动情况,重视活动前后十分钟。
(一)重视活动前经验积累和引导
每次活动的开展都有其教育目的,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工区区域活动开展前,既要要求幼儿遵守区角活动的游戏规则,又要重视活动前经验的积累和引导。
以“我的幼儿园”为例:在开展这个区角活动前一天,我们先带领幼儿进行了简单的游园活动,观看了幼儿园里的种植园、饲养场、沙水池、厨房等重要场所,介绍了幼儿园的小鸡小鸭、柿子树、石榴树、核桃树等,帮助幼儿了解幼儿园的事物。区角活动前,我们预留了十分钟进行谈话引导:小朋友昨天参观了幼儿园的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最后,我们介绍了美工区背景墙上各个区域的布局,请幼儿找出对应区域里事物的照片,将照片贴到背景墙上。谈话过程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了对应的照片,帮助幼儿回忆和认识照片中的事物,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同时,游园的愉快体验被唤醒,能有效的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事实表明,没有引导的活动往往是失败的,幼儿无目的地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教育目标成了摆设。高效的引导能使活动按预设方向发展。
(二)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情况,适当介入
观察与记录儿童的行为是教师“行动”和“反思”的源泉。我们通过记录幼儿活动现场的相关信息,描述行为本身,了解幼儿行为的目的和感受。观察者要抛开偏见,公平公正的记录幼儿的行为。我们需要观察的内容包括环境、刺激、使用材料花费的时长、幼儿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幼儿之间的社交行为等。环境是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周围重要的人与活动、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刺激是指诱发幼儿行为产生的原因,即幼儿为什么开始使用材料。另外,我们需要了解幼兒对所选材料的反应,使用材料的时间长短。我们者记录的方式可以是纸笔记录或拍照或录视频,活动过程中我们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来仔细记录幼儿的行为,故我们需要活动结束后整理观察记录,分析幼儿的行为,思考材料投放是否能够既满足主题活动的教育目标,又能吸引幼儿。 我们抓住记录时机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照顾幼儿的需求,不能为了记录而忽视了幼儿的现实需要。幼儿在美工区内活动时,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此时就需要我们积极介入。那么,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何时介入,如何介入,如何评价呢?应随时、全方位地观察、了解幼儿的想法,了解幼儿面临的各种困难,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幼儿独自游戏时,我们可以客人或朋友的形式直接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根据幼儿的需求点并给予回应,及时介入指导,有效地给予幼儿技能上的支持和帮助,使活动向前推进。多人共同游戏时,我们可引导幼儿与同伴讨论、交流想法,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想法来共同商讨解决困惑的办法。教师的角色是资源的配置者及活动的启发者和支持者。
活动结束时,播放固定的音乐提醒幼儿整理材料,归位、摆放整齐,帮助其他未完成的幼儿,直到材料全部整理完成。间接地培养幼儿的收纳整理能力和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三)集体交流分享
《指南》明确提出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分享交流环节是区域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鼓励幼儿根据活动的内容来发言,可以叙述活动过程,或说一说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分享时,我们往往会要求幼儿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年龄,再分享活动内容。幼儿刚学习分享时往往是一问一答的形式,个别幼儿能够自己简单的说上两三句。慢慢地我们要鼓励幼儿自己说,想说就说。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多鼓励和引导幼儿,长此以往,他们在分享时便能做到轻松自如甚至滔滔不绝。这样,我们既更了解幼儿和他们的需求,又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五、分析不足,总结经验。
活动的成功在于活动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活动中仔细观察,活动后及时反思,分析活动。反思的过程,既是总结活动的过程,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我们应该重视它。
不足之处,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愿我们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Dorothy H.Cohen Virginia Stern ,Nancy Balaban Nancy Gropper:《幼兒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年12月第一版,第41-42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1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