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道德教育对于当今大学思想教育的启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今我国大学教育高速发展,但也暴露出许多缺憾,大学的思想教育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在一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儒教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代大学思想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反思,借古通今,吸收孔子儒教思想中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精华。
【关键词】孔子;道德教育;当今大学;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8-0008-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水平的快速发展和精神道德空虚的冲突愈演愈烈。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對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新形势下,孔子的道德教育观念对于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概述
孔子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君子和圣人。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在培养人时,所培养的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应达到的规格要求[1]。君子作为孔子确定的道德教育标准,在《论语》中出现十分频繁,还有许多是和小人进行对比以突显君子的人格魅力的。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3]“君子上达,小人下达”[4]“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5]等。
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以仁为核心,仁是其德育思想的本质。“仁”的内涵可以分为仁爱、礼义、忠恕、孝悌、明智和诚信六个方面。孔子的仁爱思想体现了对生命自然的敬畏,是最高境界的道德修养。礼义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义的来源,如果没有仁的内在德性,则礼也只能成为空架子。忠恕之道是实现仁爱的实践方式,即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宽恕容人,将心比心。忠恕并不是绝对服从,而是宽以待人,推己及人,从而实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孝悌是仁的本源和基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6]和“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7]都体现了孔子对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重视。明智是指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在其看来,明智即“知”,是施行仁的必要手段,只有仁与智实现辩证统一才能更好地践行仁德。孔子在其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其中主要包括因材施教、学道知德、立志有恒、知行合一、正己修身和环境熏陶等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有很多都包含了教育的基本规则和原理,值得我们重新去品味借鉴。
二、当下高校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
我国当代高校教育在不断强化大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建设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也存在着实效性不佳的问题,在教育活动中出现了很多弊端和不足。
从道德教育的目标来说,我国当前大学道德教育的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我国高校当前的道德教育目标侧重于长期宏观目标的制定,民族性、社会性的目标过于宏大,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的联系并不是特别紧密,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从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从道德教育的内容来说,我国当前大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较少,但现今社会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很多都表现出了传统文化和美德的缺失。如果高校的道德教育内容加强对于传统美德的重视,中国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被真正的广泛接受,那么众多道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社会风气也会比当下更加清明。
从道德教育的方法来说,我国当前大学的道德教育方法其实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虽然对于德育知识的传授十分重视,但却忽略了道德践行重要性,并没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个体教育需要加强。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老师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和知识传授,但是集体教育的方式也会导致老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无法顾及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所以单纯依靠课堂讲授和问答的形式,对于学生的教育作用及其有限,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切身体验和教导才能使学生产生“共情”的心理,从而真正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
三、孔子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该对于其进行批判的继承和发扬,与当下的现实状况相结合。
(一)增强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孔子对其学生设立的道德教育目标有君子、圣人两个层次。以君子为核心培养学生品德,以圣人为最高理想,使学生朝着圣人的方向不断提升自己。由此可见,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在教育目标上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和系统性。因此,对于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上也可进行借鉴。通过设立一个有序的目标体系,根据大学生年龄和心理状况的变化去制定短期、中期的道德教育目标,对大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使大学生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踏踏实实积极进取。
(二)加重传统美德在教学内容中所占比重
当今社会的“道德滑坡”现象愈演愈烈,除了传播媒体飞速发展,更是因为一部分人缺乏基本的同情心与责任感所导致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缺乏对于别人处于苦难中的“同理心”有关。因此,加强传统美德的教育势在必行,通过以传统美德为载体的同理心教育使其能够真正理解“仁”的思想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以此指导自身实践。使学生懂得换位思考、宽容和谅解,让学生学会关爱、理解、尊重和帮助。
(三)调整道德教育方法
教师应加强在道德教育上的实践性。通过形式多样的道德活动以及道德行为实践使学生深入理解教育内容,而不是仅仅听从老师所灌输的理论。通过切身的实践推动学生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自身实践的指导之中,这样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其次要加强对于学生的个体教育,通过关注学生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和道德水平来调整对于不同学生的教导。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实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借鉴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效实现道德教育目标和落实道德教育内容,才能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水平和大学生整体的道德水平,为我国社会弘扬良好风气,持续健康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徐俊军.孔子“德教”思想刍议.[D].江西师范大学,2008.
[2][3][4][5][6][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56,24,221,204,57,28.
【作者简介】
刘倬聿(1998~)女,汉,河南省平顶山人,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34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