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及破解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结合《枫桥夜泊》的介绍,阐释了《枫桥夜泊》教学难点突破的有效方法,从借助导语引出古诗、强化阅读加深理解、再现意向体会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旨在提升《枫桥夜泊》教学难点突破的运作效率,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不眠的夜;不尽的愁;枫桥夜泊;意向分析;创设情境
作者简介:高正和,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江苏 仪征 2114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0-0102-02
《枫桥夜泊》整首诗紧紧贴合“愁”字进行创作,围绕风景和环境进行渲染,依据江枫、钟声等意象展开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愁思之情。但小学生自身理解能力薄弱、感悟意识不强,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内涵、感受诗中景物的特点,通过景物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忧愁之情。这些在《枫桥夜泊》的教学中都具有一定难度,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感受诗中“不眠的夜”和“不尽的愁”的含义呢?值得教师深思和考虑。
《枫桥夜泊》是张继在唐朝安史之乱后期创作的古诗,是诗人深处他乡,结合自身的感受和领悟,依据江边的景色而创作的一首古诗。诗人对江边的景色进行观察和欣赏,将自己眼睛观察到的景象和自己耳朵听见的声音加以描绘,在古诗中写出了月落、江枫、孤舟等景色。诗人的描写生动形象、有声有色,将时代战乱和不能处在家乡的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要在教师的引领下正确理解和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愁,“愁”也是全文讲授的重难点。整首诗逻辑清晰、景物描写合理,教师可从风景和声音两方面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加深学生对古诗意向和情境的掌握,以此不断提升学生对《枫桥夜泊》中心思想和情感的学习,从而提高语文古诗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突破《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
一、借助导语引出古诗
教师只有有效地引领学生进入诗人古诗创作的情境之中,学生才能对诗人创作的内容、思想和情感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拉近与诗人之间的距离,体悟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中的内涵和思想。所以,在语文古诗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综合整体的情况,对古诗进行有效的推理和讲解,对重点和要点进行引领和讲述,帮助所有学生提升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恰当地引入导语,将导语和古诗内容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逐步领悟语文古诗的魅力。
《枫桥夜泊》的主要内容是诗人在枫桥边上的所见所闻,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精妙绝伦的美景。诗人的一些语言,如:秋月、秋霜以及一些其他景物,在他的笔下也让人有了不一样的感触。教师应如何让学生感受诗中“不眠的夜”“不尽的愁”中渗透的情感呢?教师要结合导语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学习古诗。教师可提问:诗人笔下的夜晚是什么樣的?哪些词语能够展现诗人的孤寂之情,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感受一下诗人的描写。此外,在这样的背景下,其他人秋天会身处在何处?而诗人处在哪里?学生和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地互动和交流,一起体会文章的内涵和精华,感受诗人的愁绪。
二、强化阅读加深理解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古诗教学中有效地品味和阅读,不断理解和感悟语文知识,以此增强自身对古诗阅读的理解和掌握。《枫桥夜泊》的教学难点就是依据古诗中的景物描写感悟诗人的愁绪,因此学生要正确地掌握古诗的含义,领悟诗人的感情,体会表达这些景物的方法。在实际古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不同的形式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将阅读渗透到整个古诗学习中,在阅读中针对古诗的情感、意境进行深度学习。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古诗的字句进行正确阅读,将古诗阅读到通顺,进而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和节奏进行阅读,最终在古诗阅读中读出情感。教师在古诗阅读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单独阅读、共同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等,学生在脑海中构建阅读画面,对古诗意向进行有效理解,感受诗人的创作意向。教师引导学生在一遍遍阅读中感受诗人创作的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投入,使学生掌握语文古诗学习的任务,学生在不断阅读中加深对古诗意向的理解,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1]
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带领学生阅读,在音乐的引领下让学生领悟古诗的内容,教师可以提问:诗人将小船停留在枫桥边上,感受夜晚衬托下枫桥的风景,将自身所见、所闻、所听加入情感、代入诗中。“那么现在请闭上你们的双眼,认真感受诗人创作的古诗有何意向。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这些风景的学习能够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生闭着眼睛,倾听音乐背景下教师的朗读。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后,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沟通,学生对自己内心联想的场景进行描述,将自己所见、所闻概括出来。学生进而对古诗进行赏析,在不断阅读中体会意向,在脑海中构想古诗描绘的美丽风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会在脑海中产生一幅关于秋季夜泊的图像,对风景的描述话语也在逐渐形成。再次针对古诗进行阅读,学生会在阅读中慢慢体会诗人在秋夜中的思乡之愁,学生能够和诗人之间产生共鸣,这为学生对意向和愁绪的理解提供有利条件。[2]
三、再现意向体会意境
古诗能够体现一幅优美的图画,而图画能够加深学生对意向和古诗的理解,所以在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内容创作情境,为学生展示真实的画面,将形象的古诗画面体现在情境中,使得学生开展想象,体会诗中值得欣赏的内容,体会诗中深刻的内涵以及诗人的深厚情感。[3]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靠近诗人的创作,掌握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描述的图画情境。《枫桥夜泊》描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秋夜泊舟图,诗人在诗中书写的景色是由远处朝着近处描写,将眼睛所观察和注意的景色书写其中、耳朵所感受到的声音描绘其中,这些无一不透露着诗人所感受到的寂寞和凄凉。所有景色和声音结合起来,使得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被激发,诗人感受到漂泊他乡的难处。在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简笔画为学生绘制诗人创作的美景,将残月、渔火、客船等景物画出来,使学生在图画中感受诗人的凄凉之情。
教师绘画期间要时刻关注和分析内容,将自己的作画内容讲述给学生,可以勾勒一些郁郁葱葱的落叶作为衬托。紧接着教师说:“诗人创作的古诗中蕴含着一幅画,那么画中也能够体现诗人的诗,现在哪位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画将自己感受到的、听到的、见到的场景,添加自己的想象,在黑板上一边创作一边讲述呢?”很多学生会自告奋勇地进行图画制作和讲述。该教学步骤的实施进一步地将学生带到古诗的情境之中,诗中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感悟古诗内容。所有画面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内容,教师通过情境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提升了学生审美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美丽的景色中学习,感悟整首诗带给读者的意向美。[4]
《枫桥夜泊》是诗人在秋季身处他乡时创作的古诗,诗人以自己看见的真实景色和自身当时的情感为素材加以创作,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建古诗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诗人所在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师要善于借助黑板进行图画创作,将诗人书写的景色绘画出来,让学生在图画和古诗的结合中感受诗人的情感,领悟古诗的真实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提升自身的创作意识和能力,从而提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叶运强.整合精读迁移——《宿建德江》《枫桥夜泊》主题教学随感[J].江西教育,2017,(2).
[2] 邵付国.王崧舟执教《枫桥夜泊》的教学技术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8,(1).
[3] 邵付国.王崧舟《枫桥夜泊》教学技术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6(17):38-39.
[4] 蔡文婷.新课程背景下的写字教学初探——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枫桥夜泊》生字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7,(5):66-68.
责任编辑 胡甜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