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权县棉花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民权县多年来因种植业结构调整,棉花种植面积相对较少,但多年来新优品种却在不断推出。通过新优品种配套种植技术的革新,民权县棉花产量也一度被刷新。笔者现将民权县近年来棉花高产栽培新技术汇总如下,以便为棉花生产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一、增施底肥,重施有机肥
  目前,民权县主推的棉花品种一般结铃性强、上桃快铃大丰产潜力大新优品种。整地要求施足底肥,并重视有机肥的施用。底肥每667 m2施农家肥2~3 m3,饼肥100 kg,或适量的鸡粪、猪粪等。如果底肥施入有机肥不足,应于蕾期施腐熟饼肥、鸡粪、猪粪等。特别是杂交棉品种,施用有机肥是实现375 kg/667 m2产量的关键措施。除有机肥外,还要施足其他底肥,一般每667 m2施尿素10 kg、二铵15 kg、钾肥15 kg、硫酸锌1 kg、硼砂0.5 kg。三元素复合肥作底肥时,如钾的比例不够,还应补充钾肥5~10 kg/667 m2。
  二、播期和密度
  营养钵育苗一般在4月10—20日播种,移栽一般在5月上旬;地膜覆盖育苗一般在4月15—25日播种。选择早熟性好的品种。杂交棉一般个体优势强,植株高大,结铃多,种植密度一般要求在1300~1500株/667 m2。具体种植可依气候、土壤肥力、栽培管理水平等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三、简化整枝
  密度为1300~1500株/667 m2的情况下可实行简化栽培,单株可保留2个长势强的营养枝,去掉植株下部弱的营养枝。当保留的营养枝上长出4~5个二级果枝时,打去该营养枝顶尖。7月25日前后打主茎顶尖,以每株主茎保留14~16个果枝为宜,打枝过晚既消耗养料,增加田间隐蔽,又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对肥水充足、长势较旺、密度较大的棉田,在田管中后期,可采取自下而上分次打去群尖,并结合结铃情况,下部留2~3个果节,中部留3~4个果节,上部可根据当地初霜期的早晚打群尖。
  四、适时培土
  结铃性强、成铃多的品种,应及时对棉株培土,以起到固根防根、排清防涝的作用,以防大量的成铃压倒植株。培土以6月下旬进行为宜,培土高度10 cm左右。
  五、肥水管理
  以3次追肥效果最好。第1次,麦棉套种种植模式在麦收后及时灭茬,遇旱及时浇水。结合浇水,追施1次提苗肥,每667 m2施尿素10 kg、二铵15 kg、硫酸钾10 kg。地膜覆盖棉田,在6月下旬揭除地膜,并及时培土,浇水施肥,施肥水平同麦棉套种田提苗肥。第2次在初花期(7月10—15日),每667 m2施尿素10 kg加三元素复合肥15 kg。第3次在打顶前后(7月20-25日),每667 m2施尿素15 kg加三元复合肥15 kg。8月中下旬再进行2~3次叶面追肥,施用1%尿素和0.2%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每667 m2用量为30 kg,每5~7 d施用1次。
  六、抗旱排涝
  7—8月常出现高温干旱或雨涝,易引起棉花早衰和发病,导致减产。因此,遇旱应立即浇水,遇雨涝时4 h内排除田间积水。
  七、化控
  (一)早
  早化控有利于为今后实现良好的化控效果打好基础。一般可在棉花8~10片叶的现蕾初期,开始进行第1次化控。
  (二)少
  为了避免单次用量过大对棉花的强烈抑制,应掌握“少吃多餐”的原则。第1次至第3次用药以复配制剂为好。
  (三)勤
  为了避免单次用药量过大,又要达到理想的化控效果,自然少不了一个“勤”字。可掌握“遍遍打药遍遍控”或“间隔一次控一次”的原则(要根据地力、雨量、长势而灵活掌握)。对于棉株密度较高的田块早化控的同时必须配合早打顶,对于盛蕾期的过旺苗化控一时难以见效时,采取将棉株用脚踩歪,隔几天踩向另一边的措施。
  八、草害防除
  一般在棉苗定植后,禾本科杂草长至3~5叶期时每667 m2用40~60 mL精奎禾灵对水15 kg喷雾。对阔叶杂草可采用“推子”推除。距离棉苗过近阔叶杂草要采取人工拔除。
  九、防治病虫害
  对于抗虫棉,一般1~2代棉铃虫不需防治,3~4代棉铃虫根据发生情况酌情防治;对于棉蚜、红蜘蛛、蓟马、盲蝽象、甲虫、白粉虱等应及时防治。棉花红叶率枯病(枯病)是一种生理病害,一般初花期开始发病,花铃期或吐絮期盛发。可通过改良土壤,增施钾肥,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
  十、适时采收
  當棉纤维充分成熟后及时采摘。一般棉铃开裂7 d拾花为好。面积大的10 d拾花1次。针对晚熟棉田,为促早熟,可喷施乙烯利进行催熟。喷施乙烯利易在霜前15~20 d进行,用40%乙烯利原液1.50~2.25 kg/hm2,对水750~1125 kg,均匀喷在棉花植株上,效果良好。吐絮期如遇阴雨天气,田间湿度过大时,及时采摘下部已发黄的老熟桃,避免发生烂铃而造成损失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4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