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们都在努力的探寻,如何让教师的教学有方,传递到学生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增强各方面的素质能力,提高学生的綜合素质水平,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之外,获得更加全面的成长。教师要不断开展教学改革,提高自己教学的有效性,为小学生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能力屈壮成长,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初探
一、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激活学生思维,还学生一个辽阔的数学学习时空
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呈现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过于严格,没有留下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更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节奏,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提问的空间。比如,在进行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除法》一课分桃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剪纸,剪出桃子实物分发给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孙悟空摘了好多桃子,猪八戒很想吃,于是孙悟空就给猪八戒分桃子,桃子太多吃不完,于是悟空跟八戒说,一天给你2个桃子吧!八戒不开心,孙悟空灵机一动说道,那给你10个,你吃5天好吗?八戒抱着10个桃子笑了,孙悟空也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笑呢?”学生通过这样的情境能够更好的发现问题的本质,10个桃子分5天也是一天吃2个,只是一下子拿到手的多了。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自主能力大大加强,在激烈的讨论和交流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而不是全盘接受教师填鸭式的知识,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有效
新时期小学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要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摆在重要的位置,要给学生更多的激励,让他们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教师教学演示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从学习的接受者变成一个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从而让他们的内在潜能更多地发挥出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把图形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度过“直观形象思维阶段”,让学生通过动态演示了解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帮助学生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图形,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等,然后让学生把这样的简单图形沿一个水平方向进行移动,或沿竖直的方向进行移动。这样学生对于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就有了更多的认识。这种让学生亲自参与发现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过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
三、教师灵活的教学法撬动小学生的学习数学雅兴与激情
当今的学生,学习起来科学知识,并非难事,关键是学科学习是否有雅兴与激情,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动力。 针对现代的小学生来说,思维方式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符号对于他们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如果不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下降,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感觉到快乐,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时下,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时不能太具功利性,而是要顺其自然,积极引导,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去参与,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例如,开展数学知识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报名,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自身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大的特征就是好强,开展一些有趣的知识竞赛,可以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新时期小学数学的教学,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原有的教学陈旧观念,还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教学的漫长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法与时俱进,充分了解学生,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开展数学探究性活动。然后,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因为兴趣在整个研究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调动其参与课内外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启发,产生成就感,为小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更加增强教师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新时期小学数学走在良性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
[2]周金龙.抓住问题内涵特性提升学生学习效能——小学数学问题性教学策略运用刍论[J].学生之友,201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7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