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渗透德育教育策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历史课堂的德育功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尤其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本文探讨了在历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中学生;历史教学;德育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人类优秀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这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呢?
一、历史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
乌申斯基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教师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结果。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前提是历史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在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只有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才能达到“以德服人”的效果,道德教育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和德育体验之中,从而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进行教学,课堂“满堂灌”,而学生是“容器”和观众。新课改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国民意识、民主意识,国际精神。教师就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但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更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比如在教学《新航路开辟》时,我将郑和船队的规模与明朝的“海禁政策”以及明清中国社会的衰落同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时的困难艰险以及促进欧洲社会发展相比较。学生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强大的反差,心理受到巨大的震撼,更深刻地意识到了中华民族的危机,树立强烈的国家、民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和德育体验之中,不断地引导和强化,从而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
三、历史教学要明确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历史新课程标准认为,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在历史教学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比如通过戚继光英勇抗倭的史实以及“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明志、通过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的慷慨、通过吉鸿昌临刑前“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高歌……,中华民族忠心报国、勇赴国难的美德便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心灵之中。又比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报国耻家仇,司马迁被处宫刑后忍辱负重15年终成《史记》,徐悲鸿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这些英勇不屈、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总之,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时,一定要利用历史长河中丰富的道德人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标。
四、历史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道德渗透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和理念之下,历史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应当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增强德育的情境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1、寓德育于历史故事之中
历史故事彰显德育教育光芒,许多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远远超出故事的本身。比如,在《戊戌变法》的德育渗透中,我从当时瓜分大祸、民族危难迫在眉睫的历史背景,讲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国图存挽救民族危亡、而最后戊戌六君子喋血街头,变法失败的故事,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课本中就有许多故事,通过故事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情感不断得到了影响和强化,德育目标也在故事之中潜移默化地得以实现。
2、创设情境潜移默化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我在教学《辛亥革命》时,创设情境进行德育教育。提出问题:①1894年,孙中山先生留学美国,丰衣足食,为何还要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奔走呼号呢?②什么精神力量支撑孙中山在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屡战屡败,愈挫愈勇?③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启示?随后我又给学生展示了“孙中山在19世纪末给李鸿章的变法奏章、20世纪初提出的旧三民主义、1924年的新三民主义中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主张”这三则材料,根据材料进行情境教学。
3、以主题(专题)为突破口深入挖掘
“真理不辩不明,事实不讲不请,道理不议不透” 。特别是高中生有着旺盛的求知欲,他们的自主意识与思维的批判性明显加强,认知过程和道德情感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他们反感生硬的譬喻、直接的结论和纯粹的道德说教。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可选择课本的一些重点亮点德育材料,以专题或专题形式,组成小组方式进行探究、辩论、讨论、演讲,或者写论文、感想等。通过这些主题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观点,由此获得的思想道德观念深深扎根于脑海,德育效果显然较好。
4、影视、诗歌、名言等艺术作品的欣赏品评
历史教学中,有许多的影视、诗歌、名言等艺术作品可以利用作为历史教学的补充,这类作品也是进行德育教育不可多得的素材。历史教学应该适度利用这些题材进行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如电影《甲午风云》、《开国大典》等,还有许多的历史纪录片等等。这种历史再现的方式进行的德育教育,学生欢迎,道德渗透的接受度也比较高。同样,在历史教材中还有许多反映时代的诗歌和名人名言,如吉鸿昌就义前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些简洁精辟的诗歌和名言精辟深刻,富有哲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品评这些艺术作品,不但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而且还能深化道德教育。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形式还有许多,德育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而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在课改之路上,“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9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