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分析计算错误原因,提高计算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一直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多年的计算教学,我发现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是经常性的,并且出現的错误也是反复多样、并有规律性的,现分析一下原因,希望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帮助。
  一、口算基础不实
  低年级学习的口算包括20以内加减法、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简单口算,中、高年级学习的和、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如:75+25=100 ,25×4=100 ,125×8=1000 )。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及与12、15、16、25、36几个常见数的积;1?--9?,15?--95?,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等。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能熟记这些常用数据,不仅有助于学生达到“正确、迅速”的要求,还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
  二、感知粗略
  学生在计算时经常出现抄错题的情况,这是由于学生感知事物时比较笼统、粗糙,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常常感知失真,造成误差,导致计算错误。
  三、受一些强成分因素的影响
  我常常考学生类似这样的题:0.25×4÷0.25×4,学生在计算这道题时,总会把结果算成是1。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学生往往易受题目某些数据特点和某些运算符号等强成分因素的影响,产生心理错觉,而引起计算错误。这道题中两个相同的数相除得1在学生的记忆中占绝对优势,很快上升为强成分,而运算顺序则下降为弱成分,导致计算错误。
  四、数学概念不清
  数学知识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基础上的,如果概念不清,就没有了计算的依据。如:学生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计算除法时,对余数相应发生变化的道理缺乏理解出现错误。又如:学生对除法的计算法则掌握不牢固,在不够商1时没有用0来占位。
  五、思维定势干扰
  思维定势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也能干扰新知识的学习。在计算方面表现为原有的计算法则、方法干扰新的计算法则、方法的掌握。如:学习小数加减法时,总有一些学生不是将小数点对齐,而是将小数的末位对齐,这是受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影响。再如:学习小数乘法时,有些学生又受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影响,将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末位对齐。
  六、短时记忆较弱
  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常常需要发挥短时记忆的功能,例如:计算乘加口算3×7+8,需要将3×7的结果暂存记忆中,再用这个结果去加8。如果短时记忆较弱,不能准确储存信息,就会使计算出错。
  七、不良的学习、计算习惯
  数值计算有一定的艰苦性,内容枯燥,情况复杂,一步有误,全盘皆错。因此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是正确计算的保证。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应包括四方面:即细心审题、认真计算、正确估算、仔细检查。为了让学生掌握运算法则,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生计算时,对每一道题都要做到一看(看数字、看运算)二想(想怎样计算)三算(根据想好的,仔细书写)四查(看计算是否正确),有时还要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验算。计算要有耐心,一道题未做完,做不对决不罢休。还有要学生书写一定要认真,因为只有书写认真,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集中。这样学生的正确率就提高了。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能养成的。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同时训练应持之以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难见成效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树立坚强的学习信心,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碰到数据大、步骤多的题目要冷静分析,逐步计算;课堂上,多让后进生解答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课外应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缺漏,加强个别辅导,逐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多表扬、鼓励,努力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只要老师能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45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