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深松机关键技术及操作注意事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深松整地作业在我国广泛普及,农业耕地的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为提高耕整地作业的效率,复式深松作业逐渐被推广,通过总结复式深松作业的基本现状和关键技术,说明了农机复式深松的主要注意事项,希望能够提升深松作业的合理性。
关键词:复式深松机;关键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S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9.06.034
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机械化普及的背景下,农业机械的功能和品质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随着大马力拖拉机保有量的不斷增加,很多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得到了普及与使用。大马力拖拉机配合复式深松机作业,是耕整地作业的新趋势,具有显著的技术集成优势。复式深松机更有利于提高与拖拉机的配套程度,深松作业能够明显的优化土壤结构并起到蓄水保墒作用,但其实际的作业效果受到操作技术的影响较大,操作不规范容易引起深度不均、碎土不良等作业质量问题。因此,深松作业的操作者应当熟练掌握复式深松机的主要原理和使用注意事项,保证深松整地作业的顺利进行。
1 复式深松的基本情况
复式深松作业在我国大部分耕作区均有应用,复式深松主要是通过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复式深松机来完成作业,拖拉机为复式深松机提供动力、控制以及其他附加功能。复式深松按照常规的作业模式分为旋耕-深松-整地和灭茬-深松-整地两种。深松作业的深度根据地区的不同和实际情况而存在差异,通常情况下,深松深度要求在25 ~30 cm之间,只有在东北地区的部分耕地,要求深松深度达到35 cm以上。
2 复式深松机关键技术
复式深松机由于功能齐备,通常机型相对较大,能够高效的完成打破犁底层、细碎土壤、优化耕层结构等功能,关键的组成机构包括:灭茬机构、深松机构、碎土机构、整地机构等。
2.1 灭茬机构
常用的灭茬刀具包括普通圆盘刀、缺口圆盘刀和大波纹刀三类,这三种刀具能够在要求上完成对留茬的处理,但由于农业生产对根茬的处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所使用的刀具也由原来的普通圆盘刀向缺口圆盘刀和大波纹刀转变。同时为保证灭茬刀具对耕地表面的压力,灭茬刀具通常需要安装增压机构,以保证作业效果。
2.2 深松机构
深松作业主要由深松铲负责完成,深松铲在结构上包括铲体和铲柄两部分。按照铲体形状的不同,深松铲可分为双翼铲、凿形铲、箭形铲等多种类型,不同的铲体形状能够达到不同的作业效果。深松铲的铲体是深松作业的主要部件,其形式应具备良好的入土能力和碎土效果,同时在强度、刚度、耐磨性等方面也有相应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深松铲的铲体部位工作深度应达到30 cm以上。深松铲的铲柄主要起连接作用,按照形式可分为立柱铲柄、弧形铲柄、弯形铲柄等几大类。由于在耕地中作业时,必须考虑到杂草和秸秆等产生的影响,在杂草过多的耕地中应尽量避免使用立柱铲柄、弯形铲柄以免大量悬挂和缠绕杂草,此时应尽量选择弧形铲柄进行作业。
2.3 碎土和整地机构
碎土和整地功能通常共同实现,主要通过圆盘耙、齿辊和钉齿耙等来实现。圆盘耙主要用于深松后的碎土工作,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整土地,具有良好的碎土效果,且不易缠绕杂草,但其结构相对复杂,作业消耗功率较大;齿辊主要用于深松后细碎土壤和平整土地,对土壤的细碎能力强,但容易出现二次压实;钉齿耙主要用于平整地表使用,所消耗的功率较小,但结构上容易挂草,进而影响平整土地的效果。
3 操作注意事项
(1)作业前必须确定好深松深度,并按照预定的深度进行作业,必要时应进行试作业。作业初期应经常检查作业深度和实际质量,满足作业要求后通过悬挂控制装置将深度锁定,然后进行大面积高效率作业。若发现作业深度不达标,应检查导致问题的原因,查看深松机是否处于水平状态,若不水平,应通过调整上拉杆长度将深松机调至水平。
(2)实际作业中应根据拖拉机的负载状态使用合适的挡位进行作业,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机械损伤问题的发生。深松机构的入土和出土过程应缓慢进行,不可盲目作业,以免造成深松铲的过度磨损。深松作业的过程中应在机具升起的状态下进行掉头或倒车,并避免在地头和田间出现漏松、重松等问题。
(3)作业时应在停车休息的期间进行铲体上黏土及缠绕的杂草的清理,清理过程必须在机具升起、拖拉机熄火的状态下进行。作业过程中若感受到机械状态异常或阻力变化明显,应及时停车,查明原因,并及时排除,复杂问题不可擅自修理,以免出现更严重的故障问题。
此外,深松整地的犁底层不会在短时间内再次形成,犁底层的形成速度与农业机械的进地次数、土壤的物理性状、以及传统耕作习惯相关,因此,是否需要进行深松整地作业应通过设备测量结果来决定。正常情况下,深松作业每2~3年一次即可,因深松作业主要应用在旱田,因此为积蓄秋冬季节的雨水,通常将深松作业选择在秋季进行,并在深松作业后及时进行镇压作业,以满足蓄水保墒的要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6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