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视野下如何拓展中学语文阅读与表达教学渠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语文学习媒介也从传统纸质媒介不断向数字化媒介的方向发展。“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根本任务是依托各种媒介,提高学生的跨媒介阅读和交流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文本类型设计跨媒介阅读教学专题活动、结合社会热点话题设计跨媒介写作训练等,探索阅读教学的新方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其跨媒介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关键词】跨媒介 中学 语文教学 阅读 表达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8]GHB391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74-02
“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不仅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样也在影响着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就已经关注到信息时代对阅读的影响,提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明确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1]。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设置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其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为我们开展新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思路。所谓“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指运用文字、声音、图画、表演等多种媒介手段和工具来开展信息阅读和表达的方式。[2]它意味着我们的阅读范围从书、报纸、杂志、期刊等纸质媒体扩展到了网络、各类手机APP、各种数字媒体如微信、微博、QQ、公众号以及搜索引擎、在线词典等,意味着阅读教学要走出原来狭小的天地,带领学生凭借各种媒介在信息的海洋里去撷取知识的浪花,去实现语文学科“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的核心素养。
如何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融入语文教学中去?这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究的问题。
如今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在城镇学校,电脑、图像、录音、视频、网络媒体等多媒体手段已经被频繁地使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大多拥有电脑或智能手机,对于各种媒介工具技术特征也有一定的了解,这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需注意的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不等同于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中,图像、录音、视频等仅仅是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语文课堂中常常充当添加剂或调味品,而新课标的理念是将其作为学习的媒介,学生是运用这些媒介的主体。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托这些新媒介获取信息,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而且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中存在一个弊端,即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一味追求媒介表达形式的丰富,导致阅读的主体内容被忽视了,文本的细读被淡化。因此,在开展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基本教学目标,认识到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跨媒介”是方式、是手段,其根本服务对象还是“阅读”与“交流”,如果偏离了这个原则,一味追求提高学生的媒介运用技术,忽视了阅读、思考、表达能力的提升,那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舍本逐末了。因此,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科学地设计学习任务、精心组合学习资源,秉持适度和合理的原则,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优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来。针对以阅读为主的文本教学和以表达为主的写作教学,笔者提出以下探索思路:
一、结合文本类型设计跨媒介阅读教学专题活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每一册的“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两个板块是主体,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文本类型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实用文体,也有古今中外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性文体。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组合来设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专题活动。
以古典诗词教学为例,由于时空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仅仅通过诵读和讲解,学生很难真正体悟诗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而且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重分析轻理解、重结果轻过程、重背诵轻感悟,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跨媒介的阅读教学则可以利用网络的超链接技术特性,建立一组文本群,形成深度的阅读教学形式。[3]如《琵琶行》《李憑箜篌引》《赤壁赋》中都有非常精彩的描写音乐的部分,是用文字表现音乐的代表性作品;而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借唐人张若虚原诗的意境来演绎,用音乐表现文字意境的经典之作。教师可以将这四篇作品组建一组文本群,设计一个跨媒介阅读专题活动。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琵琶、箜篌、洞箫、古筝等不同乐器的特点,感受每种乐器演奏的不同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布置两个学习任务:一是指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的手法,借助网络查询资料来分析前三篇中音乐描写的手法、异同及表达效果;二是结合张若虚诗作,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然后选定一首名曲,让学生以短文或诗歌的形式将乐曲所表达的意境描写出来。任务成果通过PPT或短文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或班级微信群中分享交流。这个教学设计,通过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多种媒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还多元激活学生的审美感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渗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也完成了新课标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所要求的“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的学习目标。
针对新课标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确定的“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真实性,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判断”、“关注当代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化,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辩证分析网络对语言、文学的影响,提高语言、文学的鉴赏能力”等学习目标,教师还可以设计新闻、小说等不同专题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使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内容,并且参与到文化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构建和梳理文化系统,提高其文学底蕴和内涵。 二、结合社会热点话题设计跨媒介写作训练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要求有针对性和时代感。当前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素材储备不够、材料陈旧以致内容空洞,感情虚假,思想匮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就要走出教室,关注社会生活,捕捉热点话题,进而透过现象分析问题实质,悟出深刻的道理。只有紧扣时代脉搏,关注当下,联系热点,把自身置于广阔的社会活动中,深入思考社会、人生,才能获得开阔的思路、丰富的材料、新颖的观点和高远的立意。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下网络时代信息的便捷丰富性,针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写作训练。如2018年10月28日发生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就是一个包含了诸多思辨角度的社会热点事件。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最终了解到事故的真相是公交客车在行驶中由于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越过中心实线,撞上对向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车内15名司乘人员全部遇难。这个热点事件的始终,可以概括出诸多立意:如:人人都遵守规则和秩序,大家的效率和安全才有保障;越是众声喧嚣,越需善于求证;“车闹者”们的巨婴心理及巨大危害;不形成制度正义,悲剧便难断绝;坚守职业规范,弘扬职业道德;中国式“明哲保身”“沉默是金”的处世哲学要不得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事件真相及各方评论、阅读反思文章,梳理相关信息,学习辩证地看问题,使学生对事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单一扩展到多角度,提升其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极大地调动学生关注国内外热点事件的兴趣,无形中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素材,作文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对网络信息的筛选辨别,学生也知道了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真实性,学会了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独立判断。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丰富的社会生活源源不断地提供着鲜活的社会热点事件,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包罗万象。教师要以有益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为原则,筛选有代表性的热点话题,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媒介进行资料的积累,观点的搜集、整理,帶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跨媒介筛选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的深入思考,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求真务实的态度。量的积累会为质的飞跃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听说读写思并用,阅读和写作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使写作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
[2]曹勇军.用跨媒介探索名著阅读新的打开方式——兼谈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实施的理解[J].语文建设,2018(10):12
[3]王立.跨媒介阅读的课程建设及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18(09):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