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物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就当前的高中教育形式来看,实验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广泛认识,许多的师生对于实验课都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导致生物实验的价值和效能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1]。基于此,本文就怎样改善这一滞后局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高中 实验教学 重要性 策略
  生物实验教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生物教学的根基和核心。学生自己亲手做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的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做实验时也会遇到许多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然而,这一点并没有得到教师的广泛认识,依然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如果教师能够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加大对实验教学重视和研究力度,教学效益可以实现更优化。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对于推动高中生物教育事业的健康持久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从本质上来说,生物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其重要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①深化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自己进行生物实验的时候,可以系统性地梳理生物理论知识同时在脑海中建立更加全面、完善的生物知识体系[2]。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记忆,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深入。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自己做实验真正的掌握了学习主动权,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并进行实践操作[3]。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的有效转变,还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没有得到生物教师的重视,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若不加以改善,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始终得不到发挥。归根究底,这与教师认识程度不够有一定的关系。当今高考,只是考学生的理论知识,无法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师生在实验课上面,都只是为了应付高考,学学理论知识就可以,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在上面。要想改善这一局面,只有师生从根本上重视生物实验。唯有从内心重视,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从而为生物实验实效性的发挥打好基础。实现教学相对于理论知识传授更具有趣味性、直观性、生动性,如果能够给予其应有的重视并花费足够的精力,不仅可以取得理论教学难以取得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从而真正的爱上生物这门科学。
  (二)创新教学方法,交还学生主动权
  部分生物教师虽然意识到生物实验的重要性,但是因為课时有限,而自己又要赶进度,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往往采取演示教学法,即自己在台上演示,学生则在一旁围观。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教师应该抽出一些时间,如,利用自习课的时间或者周末的时间领学生们到实验室中,让学生们自己亲手做实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理解吸收生物理论知识。
  (三)丰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往往照搬教材,给学生讲授的内容都是教材上的,凡是教材上没有的则一律不讲,这不利于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我们应从以下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其一,基于理论知识方面进行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之前的知识点,利用新旧知识点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帮助学生由熟悉的情境过渡到新的知识领域,以此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例如,在“观察细胞”等一些会用到显微镜的实验中,教师可以以显微镜作为实验教学的切入点,再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其二,基于实验操作方面进行丰富。在生物实验操作中,教师要变传统教学中较为死板的验证型实验为具有创造性的探究型实验。换言之,教师尽量不要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给的步骤一步步操作,而是设置问题,如“植物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怎样去鉴定蛋白质、脂肪和还原糖?”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
  结语
  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操作性,可以很好的将知识、技能等融为一体。如果教师能够科学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抽象的、复杂的生物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生物教师要清楚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适当调整,确保教学能够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朱诗铅.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改进策略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119.
  [2]赵慧敏.高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策略行动研究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6,18(14):144.
  [3]袁红英.新课程高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常见现象及策略分析——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7):161-1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6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