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医结合”背景下体育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16年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全面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作为为国家培养体育教师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体育院校,责无旁贷地需要培养能够将运动科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设计更加精细化、更具针对性的运动处方,科学健身与康复活动,有效地实施和推广更为科学的健身康体活动,充分发挥科学健身在疾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体医融合型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的形成,辅导居民科学健身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将对体育院校培养人才现状、培养“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意义及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体医结合  体育院校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5(b)-0123-02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慢性病发病率也迅速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众多健康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持续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与日本、韩国相比,我国青少年超重率、近视率大幅上升,运动能力却大幅下降。国家连续出台政策促使很多居民积极地参与到体育当中来,但盲目的体育锻炼并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不正确的体育锻炼容易造成身体损伤。因此,我国需要一批专业的体育指导者去帮助人们更好的进行体育活动。
  1  “体医结合”解析
  “体医结合”就是在“大健康”理念下体育和医学的融合,是指康复医学、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健康管理学等众多知识的集合,是体育和医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它既有对人群疾病防治的医疗介入过程中积极结合体育干预,又强调在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进行体育干预过程中,恰当引入医疗手段进行监督和评价。
  2  体育院校现状分析
  虽然体育教学在不断改革,但仍有短板。目前,学生对运动损伤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待自己的身体,大多数运动员仍处在先追求竞技成绩,等退役后养伤的恶性循环中。在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重技能课程而轻理论课程。学生忽略对《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學》这些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的深入学习。在课程教学模式上,基本是老师整本书填鸭教学方式进行知识传授,忽略教学成效。
  2.1 教学内容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探析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院校的课程多为足球、篮球、体操等与技能相关的课程,与保健康复相关的课程仅有《体育保健学》,一般都是周2学时,学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获取更多关于预防、诊断、治疗运动损伤、运动性病症的系统知识,对于各种突发事件的急救知识的掌握也仅仅停留在知识表面,没有时间深入系统的学习。对运动处方和营养处方的的制定,也基本只是停留在认知的基础上,以如此不完善的知识体系,很难达到依据不同人群特点设置不同运动和营养处方的能力。
  2.2 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在教学模式上,仍以教师教学为主,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依据传统的教学思路,按照书本的知识从前到后进行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需求。《体育保健学》,本应该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但由于课时设置少、人数多、实践场地受限,没能给教师留有实践教学的空间。
  2.3 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特点不相匹配
  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求学生涯中大多数时间放在提升身体素质和技能上,在课室里安静学习是学生的弱项。他们能很快的通过老师演示教学后,通过自己观察、理解并且逐步练习、实践而掌握某一项技能,这是体育学生一种常用的思维模式。这也是他们的优势。而体育保健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重理论而忽略实践技术的学习,知识片面,不足以应用到实践。
  2.4 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高等教育在不断发展,办学规模也随之增大,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教师需求量越来越大,教学压力,教学任务大幅度增加。而学校配备的理论教师却很少会增多,学校会采取兼职教师代课政策,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水平不一。专业知识以及授课经验不足,造成了教学质量下降。部分教师很少出去学习或研训,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老套,教学成效不好。理论课老师多重理论知识而实践能力欠缺,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  “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院校培养“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策略分析
  全民健身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迫切需要一批体医结合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在体医结合的导向下,要将体育专业知识与医学进行良好的结合,更新教学观念,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医疗知识和扎实的运动技能,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全民健身服务。
  3.1 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体医结合是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生重技能轻理论,忽视普修课程的学习。对事故损伤的处理仅停留在了解上,并未作为强制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而在体育事故频发的现在,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医疗技能的融合、医学常识是至关重要的,既能促进人们健康的运动,又可以促进体育教育良性发展。因此说,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给学生建立体医结合观念,更新体育教学思想,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和健康意识培养,为提升全民身体素质服务。
  3.2 给教师设立明确的培养方向,提升教师体医结合的能力
  教师的培养方向要明确,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中小学体育老师和专业的社会指导员,最重要的不是技能有多拔尖,而是能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不同生理发育情况以及不同运动水平和不同身体状况制定出合理的运动方案。此外,加强教师体医结合的教学内容的培训,体育专业教师多数是在专业技能方面比较突出,而对体医结合的角度和医疗知识不足以传道授业解惑,这就对学校提出更多要求,不断优化教师队伍,调整教师的整体结构,从不同方面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从而能将医学融入到技能课上传授。
  3.3 加强原有与医学相关课程的理论深度与实践课程的考核强度
  在体育教育中,原有与医学相关的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给与老师足够的教学自由,让老师有充裕的时间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教学,尤其是实践技能部分,能够做到分批分组,精准育人,让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是所有体育学科的基础,要求讲课老师能够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提高讲课效率,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探索相关性,严格要求学生,甚至可以用考试等手段让学生熟记一些理论知识,因为只有强大的理论基础打底,才能在更多的实践部分做到游刃有余。对于《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这些课程,就要在体医结合教学模式上进行深入挖掘,理论部分多加些案例讲解,而实践部分则要多用模具等教学。
  3.4 更新课程体系,将更多医学课程融入到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中
  作为培养体育教师和社会指导员的体育院校,就必须设置足够的体医结合的课程。将《中医传统功法》《健身气功》《康复医学》《推拿按摩学》《中医养生》《健康体适能》《运动营养学》等课程融入到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中。
  4  结语
  综上,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结合将会是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体育院校要与时俱进,发挥自身优势,克服不足,将医学有效的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中,为我国健身、医疗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邱良武,李军,江汎,等.“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院校“体医结合”教学改革探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1):1-4.
  [2] 冯振伟.融合、互惠、共生:体育与医疗卫生共生机制及路径探寻[J].体育科学,2019,39(1):35-47.
  [3] 乔凤杰.供给侧改革:让运动为人的多元需求服务[J].体育学刊,2018,25(1):57-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