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音乐听觉能力在四川本土音乐游戏教学中的训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音乐既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人们通过听觉来获取外界信息和反馈外界刺激,对于幼儿来说同样如此。幼儿的音乐学习离不开音乐听觉,在参与音乐的学习活动时,良好的音乐听觉可以使幼儿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欣赏音乐,发展音乐能力。
  关键词:幼儿音乐听觉能力;游戏教学;训练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7-0083-03
  游戏是孩子们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行为方式,可以带给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体验,并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幼儿的音乐听觉能力训练中,游戏与音乐的结合会使得幼儿的听力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在音乐游戏相结合的教学中,以四川本土音乐作为教学素材,将带有四川本土风情和本土文化的音乐带入课例,让孩子们从小便开始了解生长环境的文化底蕴,人文环境,以及音乐形态。丰富幼儿的音乐审美体验,领略不同地域的音乐风采,增加音乐内涵的同时,也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增进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1 幼儿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意义
  1.1 利于提升听觉能力
  幼儿时期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发育最为敏捷和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当中,有相关研究表明,他们的听觉能力是处于高度敏感的状态,对声音信息的采集和声响刺激的反馈都较于成年人来说还要迅速,若抓住这一难得的时期对他们的听觉进行更进一步的培养的话,他们的听觉能力将会有更多空间的提升,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育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的教育年龄段分布调查中显示,幼儿在3-6岁的成长阶段中,已经开始从家庭的教育环境中逐渐进入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开始接受着集体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教学活动的场所便是在幼儿园。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幼儿的生活技能,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开展教学活动,在音乐的教学中则是以幼儿的整体音乐素质的培养为目标,而对于幼儿的音乐听觉能力并没有开设独立的教学活动,由此,幼儿们便很有可能错过发展听力的最佳时期。若在幼儿的教学活动中,以音乐为媒介来培养幼儿的音乐听觉能力,实质上也是对于幼儿听力的一种训练,幼儿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听觉感知,来加深听力对于音乐要素的特征的分辨和掌握,间接地促使他们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情况下,着重于听力的感知和锻炼。
  1.2 助于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幼儿的音乐教育可以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有社会教育中获得,但在幼儿的音乐教学活动中,由于受教育场所和教学环境以及教育者能力的影响,他们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所学到的都是不系统和不够全面的音乐知识,所以,相比之下,幼儿在学校接受到的音乐教育会更加系统化和合理化。
  培养音乐的审美能力是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幼儿的音乐教育同样如此,将培养孩子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学会聆听音乐,欣赏音乐,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当幼儿在进行音乐的学习时,音乐的审美就无处不在。音乐是通过听觉来直接感受和欣赏的,而音乐听觉是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审美甚至于创造和再创造,所以,在孩子们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音乐听觉的培养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幼儿感知音乐是通过听觉,对音乐的欣赏也是需要听觉感官发挥作用,那对幼儿的音乐听觉进行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和音乐欣赏也将得到提升。拥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可以让幼儿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敏锐地反应出音乐的各要素,并通过感知到的音乐发挥充分的想象力,由浅入深地理解音乐,甚至可以从听觉逐渐延展到其他感官,对音乐进行再创造。
  1.3 有益于培养内心听觉能力
  音乐的内心听觉能力包括了对音乐的旋律、和声的内心听觉和想象力认识,这一能力人皆有之,只是表现在音乐上的内心听觉能力需要有一定量的音乐听觉积累,音乐的鉴赏能力和音乐聆听经验。内心听觉能力在其他领域也有相应的表现,只要熟悉周围环境的声响,或者某种固定的声音,人们都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重复着那些声音,并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内心想象出声音的形态和走向。因此,内心听觉不仅仅只是音乐才会有的,语言、语境甚至环境的声响,只要有听力的参与,都可以产生内心听觉。
  在培养幼儿的音乐听觉的过程中,他们对于音乐的要素进行重复的聆听,反复的辨认,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听觉感官已对这些要素有了一定的认知,大脑也会通过听觉的刺激对此要素产生相应的想象认知,那么对于音乐要素的内心听觉也就此油然而生,对于音乐的记忆能力也得到增强。在他们以后的音乐学习中,内心听觉会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音乐,欣赏音乐,从而引领孩子们进入更加神圣优雅的音乐殿堂。
  2 音乐游戏教学的特性
  音樂游戏教学是指将游戏作为音乐学习的一种手段,通过游戏在音乐课程中的参与,伴随着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开展音乐游戏教学活动,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由于音乐与游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音乐游戏教学有着音乐与游戏的双重特性。
  在音乐游戏教学中,音乐教学的开展受游戏方式和游戏内容的影响,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活动中,游戏的加入会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音乐,并且让音乐学习充满乐趣,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对音乐的不一样的情绪情感体验。对于音乐的要素的学习,加入游戏的参与,可以让学生们对音乐要素做出相应的身体动作进行感受,结合视觉,听觉,以及身体运动,将抽象的音乐展现为可见的、可参与的表现形态,这对于音乐游戏教学来说是一种更加有趣味性,创造性和自然性的教学模式。当然,音乐游戏教学中,音乐作为教学的主导对游戏也产生着一定的推动或者制约的影响,音乐让游戏的活动有了主题性,让孩子们在游戏的参与中有对音乐的认知和思考,也在游戏中体验着不同音乐特征的审美体验。
  音乐游戏的教学开展,集中体现了音乐性和游戏性,把音乐中的艺术性,技能性,审美性等音乐功能与游戏的趣味性,开放性和自然性等特征进行结合,让音乐游戏教学变得更加有吸引力,也更加富有多样性和创造性。   3 教学案例的实践
  3.1 音色听辨游戏教学
  幼儿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辨识出不同音色的乐器或者声音,是提高他们的听觉敏感度,也是提升他们对于不同乐器的音色的特征的认识和熟悉程度。以此也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训练他们对于周围环境和动态的敏锐力,提升反应能力。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把幼儿的音色听辨教学融合到游戏中,让孩子们可以在轻松有序的情境中,快乐地分辨出不同的音色。
  教学案例《排排坐》,教师使用故事性的游戏和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把这首歌曲分解成为一个互动参与的音乐小游戏。教师安排分组,每两个小朋友为一个合作小组排排坐,并分配给每一个小组一个乐器,其中包括手鼓、三角铁、竖笛、散响、钢片琴等轻便且音色各异的乐器。
  教学过程:
  (1)分组合作听辨音色。
  师:每两个小朋友排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就是让你的同伴听到你敲击出的乐器的声音。
  生:敲击出乐器的声音,确保让对方都能聽出乐器的音色特征,并相互交换,每个小朋友都担任了演奏者和聆听者的角色。
  (2)从合奏乐中听辨出乐器音色
  师:每一个小组中的小朋友,分别扮演“找朋友”故事中的找寻者A与被找寻者B,每一小组中的B担任演奏乐器者,A则会被纱巾蒙住眼睛,走到教室的空地处,原地转圈三圈。此时,所有小组的B会同时演奏乐器,A必须通过自己小组中所演奏出的乐器声音,找寻到他,并排坐到他身边,一起说或唱出《排排坐》的歌词。
  生:被纱巾蒙住眼睛的A,通过耳朵对自己所认识或者熟悉的音色的辨认中,在充满多种乐器音色的演奏氛围中,逐渐向自己的小组的位置靠近,并最终找寻到自己的朋友,和他一起排坐并唱歌。
  这一教学环节会将扮演者互换角色,再重新进行一次,保证每一个小朋友都可以演奏乐器和听辨乐器音色。之后,再将不同的乐器轮流交换到每一个小组,让每一个小朋友都可以听到所有乐器的演奏音色,也让他们认识到不同乐器之间的音色差别,提高他们的听辨能力。
  (3)教学的拓展延伸。经过之前音色听辨游戏的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将准备好的不同中国民族乐器(包括二胡、古筝、唢呐、镲等)的演奏音频录音,分别存入每一个的声音播放设备中,并用相同的游戏教学方式,让幼儿们进行对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的听辨练习。丰富他们对于民族乐器的认知,也体验民族器乐的魅力。
  3.2 音高听辨游戏教学
  根据幼儿们参差不齐的音高听辨现状,笔者将采用四川民歌中,音域较广,音高差距大的作品作为题材来开展对幼儿的音高听辨训练,并借助民间传统游戏、日常生活游戏带入教学活动中,使孩子们可以在感受四川民间音乐的氛围的同时,提升学习兴趣与动力,营造愉快的音乐学习环境。
  教学案例《采花》,是流传甚广的四川民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入情景性的游戏,以此来带动幼儿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歌曲氛围。
  教学过程:教师带来两种不同颜色的手绢花,分别是蓝色和红色,教师借助乐器竖笛吹奏出《采花》的旋律,目的是放慢歌曲速度,让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听辨旋律中的音高区别。此时,蓝色手绢花代表偏低音,红色手绢花代表偏高音。
  师:吹奏音高差别大的旋律部分,并放慢速度,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感受音高。并设置手绢花游戏,当听到高音时,举起手中红色手绢花,当听到低音时,举起手中蓝色手绢花。
  生:对于用手绢花的颜色进行音高的听辨练习十分有兴趣,在《采花》歌曲的旋律中,沿用之前的情景感觉进行听辨游戏。对于音的高低地听辨,逐渐从对比明显的音高过渡到相对平稳的音高之间的对比分辨。
  3.3 音强听辨游戏教学
  音乐中的强弱起伏,是表达音乐情感,抒发演奏者或演唱者内心想法的方式之一。幼儿在欣赏音乐时,这一音乐要素是不容易被他们捕捉到的。但想要有更深入的音乐体验和更完整的音乐感知,音的强弱感受也是无法忽视的。幼儿需要学会听辨出音的强弱,并在强弱中感受音乐情绪的跌宕起伏,才能使音乐被更加完好地体验和吸收。笔者将在教学中运用较为夸张甚至戏剧化的四川民歌,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出幼儿对音强的听辨。
  教学案例《螃蟹歌》,是一首在四川地区流产已久的民歌,歌曲表现的是在河边游玩的孩子们,遇到螃蟹并观察螃蟹的过程,歌曲形象生动,风趣幽默,对于幼儿们来说歌曲本身就已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所以将歌曲融入到角色游戏中,他们会更加的充满热情。
  教学过程:
  (1)欣赏并分角色表演音乐。
  师:讲述音乐故事,并给孩子们欣赏音乐。将孩子们分为两种角色,在河边玩耍的小孩和螃蟹,每个小朋友都要分别饰演这两种角色,在自己对音乐和音乐故事的理解中,来展示歌曲的内容。对于音乐的表演需要有表情动作,还有戏剧化的对比,在歌曲的演唱或者表述中,“螃蟹”的扮演者运用不同的力度来提示被夹到脚的小朋友,而被夹脚的小朋友则需要用声音的大小来反馈出,被夹到脚的力度;此外,歌曲需要用四川方言进行诠释,以此才能带入四川民歌的韵味。具体发音如下:
  Guo  guo  zi  jiuo  guo  kuo  huo  en
  歌   哥   只   脚   个   壳   河   硬
  生:在亲切的四川方言发音中,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四川民歌的韵律,并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感受到了音的不同强度带来的不同音乐体验。
  (2)教学拓展。通过对《螃蟹歌》的游戏演绎之后,幼儿们对音的强弱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并以此可以从音乐中培养幼儿对于音强的想象力,延伸到对音乐感知的想象力。从音强的听辨中对音乐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4 总结与思考
  幼儿的音乐听觉能力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耐心地引导幼儿参与到音乐听觉能力的教学活动中。在音乐的学习中以游戏的教学方式融入课堂,可以丰富幼儿的音乐学习体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以四川本土音乐做为教学素材,使得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触本土音乐文化,丰富音乐体验的同时,传承了本土文化,提升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选择音乐游戏时,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用适合教学内容的音乐游戏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幼儿的音乐听觉能力训练也十分重要。
  使用本土音乐作为教学素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他们对民族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仅仅只用本土音乐作为教学内容也许不够全面。在孩子们了解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及语境氛围之后,也可以适当加入多样文化的音乐,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也拓宽视野,接触更为多元化的世界。
  本研究从幼儿的音乐学习的角度,探讨游戏教学与音乐听觉能力教学的结合,也从四川本土音乐的视角对幼儿的音乐听力开展教学实践,希望此研究能够为此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考和经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60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