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西医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治疗,治疗组在予布洛芬基础上,再用解毒活血化痰利湿软坚止痛塌渍方治疗,疗程为1个月。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炎标本兼顾,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5..02
  骨关节炎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结缔组织疾病,其发生与营养、机械力、酶的改变及遗传等因素有关。55~65岁人群发病率约40%,75岁以上约80%[1]。西医治疗骨关节炎除非甾体消炎药外,没有较好的能够延缓疾病发展的药物,因此规范中医骨关节炎的治疗,为骨关节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证据,可提高本地区类风湿關节炎治疗效果。膝骨关节炎疼痛、肿胀、骨刺等是关节滑膜和软骨细胞产生炎症因子(如白介素等)引起,与中医毒湿痰瘀血内蕴相关,故治疗上给予解毒利湿化痰活血,以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及致死率。现将笔者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9例,女21例,年龄40~72岁,病程l~3年;对照组男6例,女24例,年龄42~74岁,病程1~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40岁。②符合膝骨关节炎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毒痰瘀湿互结”的诊断标准。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年龄<40岁。②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③类风湿关节炎、未分化关节炎、骨结核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伴有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者,合并活动性胃溃疡者。⑤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布洛芬0.2 g,每日3次饭后口服。15天为1个疗程。
  1.4.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解毒活血化痰利湿软坚止痛塌渍方(康仁堂颗粒)治疗:黄连15 g、黄芩15 g、大黄15 g、秦艽15 g、络石藤15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夏枯草15 g、玄参15 g、莪术10 g、川芎15 g、乳香15 g、没药15 g、元胡15 g、独活15 g、威灵仙15 g、红花15 g、姜黄
  15 g、忍冬藤15 g、清风藤15 g、地龙10 g、僵蚕5 g、鳖甲
  5 g、全蝎1 g、蜈蚣1 g、石菖蒲15 g、乌梢蛇5 g、牛膝15 g。透皮剂(清凉油20 g、冰片20 g)用开水适量加凡士林30 g调成糊状,涂抹到膝关节上,用保鲜膜包扎,用特定电磁仪照射,时间为30分钟,每日2次。15天为1个疗程。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评价标准:①临床缓解:疼痛、肿胀消失,关节活动正常,积分减少≥95%。②显效:疼痛、肿胀消失,关节活动不受限,70%≤积分减少<95%。③有效:疼痛、肿胀基本消除,关节活动轻度受限,30%≤积分减少<70%。④无效:疼痛、肿胀、关节活动无改善,积分减少<3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30例中,临床缓解21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30例中,临床缓解12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 论
  膝骨关节炎属中医“骨痹”范畴。膝骨关节炎的症状特点、发病机制及与中医的湿毒瘀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膝骨关节炎导致关节滑膜炎,致使关节晨僵、肿胀、疼痛,缠绵不愈,与中医的湿邪特点(湿邪重浊粘腻,湿盛则肿)相符;骨关节炎发生与软骨细胞及滑膜释放炎症因子有关,与中医的毒邪(“毒”是自身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特点相符合;膝骨关节炎与免疫学损失有一定关系,现代药理表明,去湿、解毒、活血药物具有调节免疫功能。解毒活血化痰利湿软坚止痛塌渍方中黄芩、忍冬藤、黄连、大黄、秦艽、络石藤、金银花清热利湿,连翘、夏枯草、玄参、鳖甲、莪术软坚散结,川芎、红花、牛膝、姜黄、乳香、没药、元胡、全蝎、蜈蚣、地龙化瘀止痛,独活、威灵仙、乌梢蛇、清风藤祛风湿,僵蚕、石菖蒲化痰,威灵仙解痉、镇痛、抗炎及肿瘤等作用[2]。牛膝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消退炎症及缓解疼痛的作用[2],此方标本兼顾、合理应用虫类、藤类及有毒药物,同时加入了透皮剂,增强药物疗效,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 陈顺乐,邹和健.风湿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8.
  [2] 梅全喜.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93,1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8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