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知识迁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中的概念抽象,知识点繁杂,加之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和变通能力不足,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策略
知识迁移是一种利用旧知识影响新知识的生成,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学习方式。通过知识迁移,学生能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只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就能以此为基点不断生成新知识,使自身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故知识迁移不受教学过程的限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知识迁移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落实了终身学习理念,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抽象、复杂,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无法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导致高中化学的教学效果欠佳。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对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强化概念教学,奠定迁移基础
知识迁移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化学概念是学生认知化学知识的起点,但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中的概念过于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化学概念的内涵,为知识迁移奠定良好基础,进而使学生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如在“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一节的教学中,“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是学生学习烷烃的基础,故在组织学生构建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的分子结构模型时,引导学生发现丙烷的分子结构既可以是“四碳链”式,也可以是“三碳链+一碳”式,性质各异,但分子式却相同,与无机化学物的构成特点有明显区别,此时再引出“同分异构体”这一概念,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加深学生对“同分异构体”概念内涵的理解。
二、重视归纳总结,培养迁移习惯
知识迁移的关键是找到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性,进而利用旧知识完成新知识的生成,实现自主学习。高中化学的知识点繁杂多样,记忆困难,但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关系密切的知识点,并通过对比突出各知识点的个性和这类知识的共性,幫助学生养成知识迁移的习惯。如在“化学键”一节的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回顾“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三种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从“物质类型”“包含元素”“成键微粒”和“成键作用力”等方面进行梳理,并以对比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表格发现三种化学键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殊之处,学会利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来探究新知识。
三、消除思维定式,避免负向迁移
知识迁移根据其对新知识的学习的影响,可以分为促进新知识学习的正向迁移和阻碍新知识学习的负向迁移,只有正向知识迁移,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新知识的内涵,负向知识迁移只会让学生陷入学习误区,对新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存在思维定式,习惯通过类比方法来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易造成相似知识点的混淆。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强调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区别,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式,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方法来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避免知识负向迁移。如在“元素周期律”一节的教学中,通过对比C和Si来说明同族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共同点之后,应及时强调二者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区别,避免学生在学习SiO2的相关知识时,根据CO2的化学性质主观推测SiO2的化学性质,保证知识正向迁移。
四、注重变式训练,提高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要求学生思维灵活,能够举一反三,合理有效地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但高中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僵化,变通能力较差。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变式题目训练锻炼学生的变通能力。如先设置习题:“找出FeO、Fe2O3、Fe3O4、Fe3O4·H2O四种含铁化合物中含铁量最高者”,引导学生发现可以通过“Fe6X”这一通式跳过复杂的计算过程,直接比较四种化合物中铁的含量;然后设置变式题:“求燃烧1mol CH3COOH所需的O2”,对学生进行迁移性引导,让学生参照原始习题的解题思路,将“CH3COOH”转化为“2C·2H2O”,直接通过C与O2的化学反应来简化计算,进而启发学生的变通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通过强化概念教学、重视归纳总结、消除思维定式和注重变式训练等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而提高高中化学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家龙.高中化学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7(32):88.
[2]王静.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12):30.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