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的“诗趣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生物是关于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科学,诗歌是对生命的兴发感动和热爱赞美,二者都是基于生命的教育。思路技巧不同,实则殊途同归。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引入诗歌,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迪智慧,三是养心化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诗趣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6-0183-01
人在有兴趣时会把观察、记忆、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调动起来,呈现积极的活跃状态,诗歌激趣法就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运用各种形式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习成为学生内心的一种渴望,一种快乐的体验。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才能可以发挥80%以上,而不感兴趣的事,他的才能只能发挥20%左右。
诗歌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感人的人文精神,诗歌激趣就是充分挖掘诗歌中的这些知识和人文精神,结合教学实践,使科学和人文有机结合,在课堂上通过朗读和欣赏诗歌的韵律和巧思,分析诗歌中的知识和故事,自然而然增加了趣味性和故事性。科学和文学是殊途同归的一体两面,将科学和人文有机结合能更好地促进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把诗歌运用于生物学教学的策略,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研究尝试:
1.诗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讲鸟类这一节时,学生读了一首《春鸟》
春鸟是金嗓子的好伙伴
每天一早
就把我从梦中唤醒
妈妈说:
春鸟是在召唤我
她邀我一道去大森林里
聆听那最动人的
自然大合唱
学生轻柔的声音,顿挫的语调,富有张力的情感赢得了同学们的一阵掌声,为下面展开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这一内容渲染了美好的学习氛围。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诗歌解析难点,突破思维壁垒
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讲家蚕的发育过程时,引导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何不准确的地方?你能通过改变其中的两个字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吗?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以前的诗人认为家蚕一生都在吐丝,赞美家蚕的辛勤奉献。现在我们知道蚕的发育过程是完全变态发育,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蚕)、蛹和成虫(蚕蛾)四个发育阶段。幼虫(蚕)吐丝之后并不死亡,而是形成蛹,再羽化成成虫(蚕蛾),蚕蛾产卵后死亡。所以应修改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科学合理。
3.诗歌及时总结,便于知识理解
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时,首先通过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明白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场所、能量变化。最后通过自己写的一首小诗加强对生物圈中能量流动的理解。
我是一片绿叶
藏着阳光的情谊
伸出绿色手掌
不怕风儿摇曳
有你的照耀
我才挺拔向上
你是太阳
给我温暖和能量
无论风霜雨雪
我的内心充满阳光。
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万物生长靠太阳,生物圈中的能量来自于阳光。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基石。
4.诗歌升华情感,强化人文素养
诗歌中蕴含的饱满情感和丰富哲理唤醒学生相应的情感,让生物学知识和人文教育有机融合,运用诗歌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生命之美、自然之美、亲情之美。八年级下册开篇《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就引用了白居易的诗“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抓住这个契机进行感恩父母,尽孝心爱心的美德教育。
在学习“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时,朗诵英国田园诗人华兹华斯的诗《转折》,号召学生超越认识和书本,用心灵去感受自然,大自然才是自己的“生命与粮食”。华兹华斯以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给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了全新解释:人与自然交流可以得到启迪和欢愉,人类尊重自然有益于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突出了自然之灵性对人性美好影响的生态思想。社会文明的发展带来污染扩散,造成资源枯竭、生物种类灭绝等生态危机。诗人的精神与生态主义主张契合,人是生态链条中的一员,不能脱离生物圈单独存在。所以海德格尔说:“诗意地栖居”。
5.结语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是,诗歌的教学与写作几乎销声匿迹。运用“诗趣法”进行生物课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还对学生的诗歌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
蒋苹(1972.11-),女,中级职称,硕士,研究方向:生物诗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4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