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中职生存在着语文学习能力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等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的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基于此,本论文将探析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助力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中职语文;创设情境;拓展内容;丰富课堂形式
科技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开始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的融合教学中。面对这种现象,教师也应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因此,笔者对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具体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旨在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性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具体的语文情境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如,笔者在教学《故都的秋》这一课时,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语文情境。笔者在课程教授前,会先给学生播放相应的短片,让学生深入到具体的情境中。短片的题材是纪录片,短片的具体内容是介绍了郁达夫的生平以及创作《故都的秋》时的社会背景,。学生通过笔者播放的短片,能够被短片中所创设的情境所吸引,从而集中注意力观看短片,生动的了解到了郁达夫创作《故都的秋》时的心境。当笔者播放完短片后,学生因为短片的内容,从而对郁达夫创作的这篇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能够更积极的进行听讲。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形象的了解教学内容,会边讲解边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笔者会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几张关于北京的秋天的照片,让学生了解
文章中所描述的北京的秋天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笔者通过短片和图片,向学生创设了相应的具体情境,从而使他们深入的体会到文章中所表达的凄凉的情感,使他们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
总之,在本次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了具体的情境,从而能够让学生更生动的了解文章,提升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从而拓宽学生的眼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如,笔者在教学《哈姆莱特》这一课内容时,不再局限于只对学生进行枯燥的语文知识的教学。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会给学生讲解作者以及作者创作这个剧本的背景,然后再给学生详细的讲解文章中的内容。当给学生们讲解完具体的文章的内容后,笔者会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根据《哈姆莱特》的剧本而改编的电影,因为播放的是电影,所以学生们都能够非常认真的观看这个作品。通过观看这个作品,学生们能够了解到莎士比亚戏剧的形式,同时也能够深入的理解这个戏剧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笔者播放完这个视频后,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看完这个视频的感受。当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感受后,笔者还会向学生普及关于莎士比亚创作的其他的戏剧,并且建议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了解这些戏剧。笔者通过这种方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在本次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使学生能够生动、直观的了解学习的历史知识。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堂组织形式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充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学地点和教学形式,从而不再把学生局限在教室,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内容时,笔者改变了教学地点,将教学地点搬到了学校的计算机室。笔者让学生变成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对《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且让他们下课后上交一份学习成果。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通过计算机能够进行认真的学习,有的学生根据这节课的內容收集了本篇文章作者的生平简介;有的学生利用网络观看与之相应的视频······总之,学生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通过这种丰富有趣的方式,使学生加深了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的理解,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下课后,学生们都纷纷向笔者上交了自己的作业,笔者在检查他们的作业时,发现他们的作业完成度都比较高。总之,在本次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转变了教学方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通过丰富有趣的学习形式完成了课本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综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教师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效的融合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多样化发展,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雪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开设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龙壁之城》探究体会[J].山西电教,2008年02期.
[2] 连小华.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1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