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东高校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多元性取向态度的调查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媒介环境在网络时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的崛起颠覆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信息的碎片化和阅读习惯的碎片化,使人们的观念和意识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被重塑。在碎片化的信息接收过程中,大学生们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对多元性取向的态度?新媒体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同时滞后的性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认知自己的性取向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关键词:大学生 新媒体环境 多元性取向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4(c)-0255-02
  1 课题研究背景
  人类文明的演进,从来都离不开对性文化的探讨。从远古的母系社会靠性维系亲情群体关系到如今的多元性理念,性文化一直贯穿于人类发展始终。21世纪以来sexuality不断被赋予新的定义,成为一个以“性”为核心包含“性体验”和“生育”等关键词的综合概念。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不能用“性”或“性别”来简单阐释“sexuality”这个单词,它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对性、性别等相关概念的价值判断以及社会关系的多元性理念阐述。同时,与此多元性理念相关的社会议题和个人体验也纳入性文化研究体系。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且多数人对性教育的普及持反对意见,世界各国的性教育发展缓慢。但随着人类健康的发展要求,以及大学生艾滋高发、过早性行为等社会问题的持续发酵,性教育问题成为人们不得不重视的社会问题。尤其在高校大学生中,性道德观念、社会文化氛围和新媒体的舆论环境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对多元性文化及性取向的认知。
  同时,媒介环境在网络时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的崛起颠覆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信息的碎片化和阅读习惯的碎片化,使人们的观念和意识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被重塑。与此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又在亲历着互联网世界里逐渐摒弃性取向偏见、正视多元性文化的各种活动和舆论。他们受新媒体环境影响的同时,又在影响着新媒体环境。那么,在碎片化的信息接收过程中,大学生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对多元性取向的态度?新媒体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两个问题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
  性教育本应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理念贯穿人类意识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如今却因性教育的缺失和滞后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群体性取向自由观念的广泛争议。同时不少舆论认为,性取向自由带来了较多的社会负面影响。那么在成长过程中性教育相对缺失的大學生,又如何能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环境中,通过舆论、通过碎片化的信息,形成自己对多元性取向的是非判断的标准?这些现象背后的洞察在新媒体时代舆论失焦、青少年性教育普及争议等社会问题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2 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通过自编问卷,对包括性别、年龄,惯用的新媒体、对性少数群体的基本态度、对新媒体上出现的性少数群体言论的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1000份样本覆盖了山东8个城市,对省内高校大学生采取随机抽样调查。在取得参与者知情同意后,采取不记名形式的问卷调查,并对信息进行保密。采访对象的选择遵循年龄跨度大,专业分布广,男女平均选择的原则,努力做到科学选择调研对象。同时,大量查阅前人研究成果,采取实地调研和学术成果研读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大学校园关于性取向问题的舆论生态,并对新媒体在其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3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对多元性取向的影响分析
  3.1 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调查数据表明,91.7%的学生将微信作为其高频次使用的新媒体软件,其次是微博,占比为71.9%。大学生们将新媒体作为获取娱乐类讯息的首要平台。有54.6%的受访大学生会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时政类信息。87.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新媒体上他人的评论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自己的态度。大学生普遍认为新媒体平台信息的权威性、可信度和认可度较弱。基于这种现象,大学生群体在使用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时,比较容易发生舆论失焦的情况(即在新媒体环境中,如果网络舆论事件无法立时得到解决,引发其他立场观点的混战,导致舆论的焦点走向错误的方向)。同时,舆论失焦的情况也强化了新媒体关键意见领袖对受众的影响。大学生在面对自己不甚了解的议题时,会更倾向于接受舆论领袖的观点。
  3.2 新媒体使大学生更加了解多元性取向
  对性取向的认知学习应纳入性健康和卫生教育体系中,众所周知,良好的教育是帮助建立科学认知的第一步。调查数据表明,同性恋与双性恋作为时下讨论度较高的性取向,对其表示了解的受访者分别高达81.8%和80.2%。跨性别恋作为多元性取向中的较少数,在受访者中的了解比例也达42.1%。同时有84.3%的受访者表明,微博是其获得关于性少数群体讯息的主要新媒体平台。微博作为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实时传播的社交媒体,注定了它时事话题的讨论功能会明显强于其他新媒体平台如,微信、抖音、豆瓣等。
  多数受访者表明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讨论,使其对性少数群体更加了解。新媒体平台对相关话题的讨论与活动的参与,为受众提供了一种消解多元性取向所产生差异的认知方式。新媒体宽松的舆论环境使性少数群体拥有不同的话语表现,但是新媒体在科普性不高、科学性有限的现实问题也在制约着大学生比较科学、全面、卫生地看待性取向问题。有42.15%的受访者表示对性少数群体的概念不太清楚。消解多元性取向所产生差异的同时也引起大家对自我认知的思考。有22.3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经对自己的性取向产生过困惑,有3.3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到现在也没有办法确定自己的性取向。从这个侧面也可以说明我国大学生性教育普及迫在眉睫。
  3.3 新媒体有利于公共话题的讨论
  尽管新媒体存在舆论失焦的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在公共话题的讨论上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媒体舆论环境的不断改变,社会话题得以在网络世界里引起人们的讨论。性取向、性少数群体的相关议题在微博、微信等平台被频繁热议,使性少数群体走入普罗大众的视线,通过新媒体舆论引导、关键意见领袖的发声,不少大学生对性少数群体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调查数据表明,83.4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性少数群体享有和异性恋一样的权利,当然也有3.31%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平权是不应该、不合乎传统的。   同时,在与性取向相关的社会议题中,一些性少数群体在新媒体平台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他们的强势发声,使性少数群体平权运动不断进入公众视线。调查数据显示,60.33%的受访者对新媒体上的平权运动表示认可并且支持。当然,过度讨论也造成性少数群体一定程度的污名化,47.93%的受访者表示新媒体平台上过度热议会造成该群体的污名化甚至引起路人反感。
  尽管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对公民公共意识的培养力度仍稍显不足。但是随着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舆论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受众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话语力量对社会事件和公共话题的影响力,87.29%的受访者认为新媒体有利于公共话题的讨论。
  4 调查研究结果
  新媒体环境下,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对多元性取向及背后的社会公共话题的态度呈现包容化、开放化趋势。这一代大学生,可以说是矛盾的产物,前进性与传统性相互碰撞,没有人引领,他们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复杂新媒体环境里,找到了一套自己适用的判断准则。但是这样的准则看似包容开放、积极向上,实则暗含危机。
  缺乏科学的性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尽管有较好的知识素养,却依旧对多元性取向缺少较为准确的界定,造成自己的性取向混乱,对他们的性认知、性行为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新媒体平台舆论领袖的话语权不断扩大,使得对性概念缺乏权威认知的大学生群体,被“牵着鼻子走”,他们对性少数群体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舆论领袖给予的意义,而这种“被给予的意义”存在多少真实可靠性,又不得而知。新媒体舆论环境中存在的大量伪真理,往往看似公正合理,实则“夹带私货”传达一些看似正确、倡议平权、理解万岁却在无形中强调、扩大差异。明确身份差异与群体边界使得性少数群体争取建立平等话语的道路更加坎坷。
  在性教育方面,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呈现明显的知识空白,加之受到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较重,对“性”大学生们往往羞于启齿。尽管大多数高校学生对多元性取向呈现一种包容理解的姿态,但是在生活中遭遇“性”问题,仍然觉得十分尴尬,这是性教育滞后所不能避免的负面效应。而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未来,大学生对性文化、性取向的认知程度会影响甚至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故而积极开展性教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fining sexual health: report of technical consultation on sexual health,28-31.January 2002,Geneva.Geneva:WHO press,2009.
  [2] (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別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M].宋素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3] 李银河.酷儿理论面面观[M].北京:国外社会科学,2002.
  [4] (美)葛尔·罗宾.酷儿理论[M].李银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5] (美)朱迪丝·巴特勒.消解性别[M].郭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3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