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地区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凉山彝族地区的乡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不佳。以A乡中心校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发现,其小学语文教学主要面临生源入口低、民族语言困惑、教学人才缺乏、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究优化A乡中心校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做好幼小衔接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堂设计与管理;借助外力发展,优化教育教学条件。通过比较实践,实验组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后,取得了明显优化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彝族地区;小学语文;现状;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006-02
语文对塑造学生的文化素养、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语言自信,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在凉山彝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效果、教学手段还是教学方法都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本研究以凉山彝族地区A乡中心校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其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实践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以期为改善凉山彝族地区语文教学现状提供参考。
一、涼山彝族地区A乡中心校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A乡中心校小学语文教学主要面临两个现状:(1)学生入口低、学生学习困难以及汉语使用语境的不足,造成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2)经济相对落后,造成教学工具性与师资性的缺乏。
(一)学生入口低,汉语零基础学习,学习内驱力不足
A乡是位于国家级贫困县的彝族自治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先进的信息、理念和技术很难进入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当地学前教育落后,小学生生源入口低,学生在入读小学前,汉语几近于零基础。这一情况给当地小学语文教学造成的困扰,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增加学生的学习困难。由于彝语与汉语在发音、语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彝族学生在接触每一句汉语时,他们不仅要理解汉语的意思,还需要将彝语的句型模式打破。这给零汉语基础学生的汉语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2)缺乏汉语日常使用语境,缺乏学习内驱力。A乡是彝族乡,日常交流和使用的都是民族语言。通过非结构性访谈可知,由于语文知识缺乏日常使用的语境,A乡中心校小学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普通存在着学习内驱力不足的问题。在走访学生家长的过程中发现,85%以上的学生,即使在学校养成的普通话交流习惯,一回到家就很自然地延用彝语进行交流。(3)由于基础差,加之缺乏学习内驱力,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行为习惯较差、学习兴趣淡薄、课堂的参与度不高、课后作业完成质量的等问题。通过统计2018年春学期一至六年级的课后作业发现,能保质保量完成语文作业的学生占比不到15%,完全不写作业的高达35%。
(二)师资性与教学工具性的缺乏
1.师资性缺乏
A乡生活环境、生活条件、教育教学环境差,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学人才。A乡中心校共7个教学班级,仅有3名语文教师,还有的教师专业不对口,现有的3名教师也不能安心留教。师资缺乏成为A乡中心校语文教学的最大瓶颈。
2.教学工具性缺乏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的推进,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教学设备还是教学工具、教学手段,都十分落后。(1)班班通学配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无人保养和检修多数已坏。(2)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较低,不能有效利用现在已有的现代信息化教学设备。此外,受限于网络与设备落后,教学中很难有效利用优质的互联教学资源。(3)A乡中心校教师在职培训和在岗学习的机会较少,缺乏学习发达地区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机会。因此,A乡中心校语文教学依旧是“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学手段单一落后,课堂教师全包,学生只是听众,从上课到下课都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几乎为零。
二、A乡中心校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的策略
教学活动分为“教”和“学”两个板块,教包括教学的物质基础,教师的“教”是引导,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最终体现出教学效果。因此,优化彝语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借助外力,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一起着手。
(一)借助外力发展,优化教学基础设置配置
A乡中心校加强与省内优质对口帮扶学校的联系,签订帮扶协议,明确帮扶目标,提高帮扶质量。首先,在教学硬件设备上,争取政策和公益性组织的支持,完善和采购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子白板设备。其次,开展交流与合作,利用公益性组织、支教组织,引进优秀支教教师,为学校发展注入新思维和新血液。最后,接受相关的捐款和捐赠,成立图书阅览室,为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发展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民族地区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堂设计与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内外的“引导”作用。针对A乡中心校的师资现状,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1)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历考试和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学习和培训提升他们的学历和专业水平。(2)在条件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落实各项补贴,提升教师待遇。(3)为在职教师提供到优质学校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走出去,强化交流与学习,接触到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进而促进当地教学质量的提升。(4)强化教科研制度,让教师抱团发展,形成合力,在集体的智慧下,优化教学设计与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三)创新校本教研,转变教学观念
民族地区的学情,尤其是语文教育有其特殊性,因地因时制宜开展校本教研,可以促进教师转换观念,探究适应本地的教学模式。(1)依托凉山州下在推进的名师工作室,创新教学与教研模式。A乡中心校小学语文组,在名师工作室的引导下,逐步建立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调查研究、说课、听课、评课、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通过一系列教研活动,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手段,逐步建立符合自身学情的教学模式。(2)依托县市省三级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的操作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发校本教学内容。
(四)做好幼小衔接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活动重点和中心都是学生的“学”,学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学前的学生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针对前A乡中心校的学生学前汉语零基础情况,一是A乡中心校小学与生源地联合,抓好学前教育,提高学生入学前的综合素质。依托凉山州正在大力推进的“一村一幼”和国务院扶贫办专门选择凉山作为启动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A乡中心校小学语文教师深度参与,帮助学生在学前阶段过好普通话关。二是尝试学校办学前班或者幼小衔接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说普通话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让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知识基础,这样在学习一年级的课程时,学生就能很好地进行衔接,从而产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三是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关注学情变化,自觉地调整教学设计,创设学习情境,理论联系实践,因材施教,培养并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三、A乡中心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与评价
在整个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从A乡抽取两个“一村一幼” 班和两个一年级班进行比较研究:A乡的乃巫村幼教班、A乡中心校一年级1班为实验组;鱼尾村幼教点、一年级2班为对比组。实施时间为2017春、2017秋、2018春三个学期。期间实验组的乃巫村幼教点和一年级1班的教室装有完好班班通的教室,两个班的教师基本上每天都有用到班班通进行教学;教师人均有到县上和到其他县市参加教育教学研培的机会5~6次。實验组的学生,在放学回到家后尽量用普通话跟父母和亲戚朋友交流。
由于“双语教学”在学前教育的运用、师资队伍和教学硬软件的优化、家校合作、小手牵大手等方式的运用,从2017年9月到2018年7月实验的结果来看,效果显著。与对比班相比:幼教点试验班的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且形成了一定的汉语言基础,进入一年级实验班后,2017秋和2018春的期末平均成绩比对比班高19.3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显著提升,师生关系融洽。在此期间,实验班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教学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
参考文献:
[1]时长黑日.彝汉双语教育活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凉山决策与咨询,2017(4):1-2.
[2]卓玛拉措.新课标下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浅析[J].赤子(上中旬),2014(11):2.
[3]梁春莲.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方法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3.
[4]兰卡格玛,李福寿.新课程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7):3.
[5]沈明煊.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及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3-4.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