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课外资源盘活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教师若将课外的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跳出课堂之外,超越教材本身去搜集、阅读和利用课外资料学习,能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盘活语文课堂;语文教师若合理巧妙的运用课外资源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推进课堂进程、达成教学目标、深入解读理解文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巧借;资源;盘活;课堂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除了让学生掌握课本内的知识外,还要注意迁移、拓展。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拓展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古人云:“教人而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穿插课外的资源,学生对课堂内容就会产生兴趣,便不觉其苦,而乐学不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不竭的动力。课外知识既能吸引学生,更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爱好,有利于盘活语文课堂。
一、巧借音乐作品盘活语文课堂
法国文豪雨果指出,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是数学,二是语言,三是音符。数学使人学会思维,语言使人获得知识,音符则使人富于幻想。音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这与语文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语文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使语文课更具魅力。时下的学生,学习生活更加多元化,兴趣更加广泛,早已经脱离了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状态。而音乐几乎是所有学生都喜欢的,学生们对音乐的喜爱甚至已经超过了对语文知识的渴求。将音乐与语文结合,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对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是有益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相机导入或轻快、或喜庆、或抒情、或悲伤的音乐,就会使课堂氛围得到渲染,学生也能很快地进入文本情绪中。
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第七册《月光曲》一文时,首先,以贝多芬的《月光曲》为背景音乐,通过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将学生带入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当时正是由于情、景的交融,触发了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学生初步感受《月光曲》的意境之后,引导他们简要概括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然后,在深沉而又舒缓的《月光曲》声中,让学生朗读中了解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体会乐曲的美妙旋律和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并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效果。再次,让学生们围绕《月光曲》得名的原因展开讨论,从而感悟人们赋予《月光曲》这一“传说”的内涵,感受音乐家用高超的技艺、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为热爱音乐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揭示课文主题。本节课巧妙的借用音乐引入了课题,激发的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巧借影视作品盘活语文课堂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数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存在诸多弊端,如学生被动学习、师生缺乏交流、片面强调知识灌输、忽视情感态度培养等。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已经有了诸多的变化,若把影视资源引入语文课堂,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突破,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影视作品本是大众最喜爱的娱乐形式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它给师生带来的审美体验是多方面的,电影、电视、手机等现代媒体弥补了语言教学的缺陷,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若在语文教学中穿插影视作品,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手段。优秀的影视作品是最能体现“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语文学科的教学把影视作品为媒介,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无限精彩,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认识,為盘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舞台。
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九册《“诺曼底”号遇险记》一文时,组织学生观看《“泰坦尼克”号》当大船撞上冰山船体快要沉没的片段:男主人公杰克在海面上找到一块仅供一人逃生的木板,把女友露丝扶了上去,自己则浸泡在冰冷的海水里,平静的等待着死神的召唤。杰克为至死不渝的爱情,甘愿牺牲自己也要让女友好好活着;船长命令他的船员把救生艇让给老人、孩子和妇女,而自己和家属、船员必须和大船共存亡,船长是因人性的善良,在危难面前镇定自若的安排救生艇让老人、孩子和妇女们逃亡;以及小提琴手面对死亡以宁静的心态拿起琴炫,从容地奏着那最能让他预备见主面之心的歌《与主亲近》……这就是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在生死存亡关头,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高贵与卑劣彰显无遗。有生活的希望,亦有生命的无奈。灾难面前,杰克与露丝感人至深的凄美爱情、荡气回肠的“生死恋”可歌可泣;英国男人临危不惧、淡定从容的绅士风范可敬可佩;少部分人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弱点和丑陋的行为可憎可恨。
通过这段影视作品,教师导入新课:“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最大悲剧,类似“泰坦尼克”这样的海难还有很多,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我们来欣赏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今天读读这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就会让我们回到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那是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当照常行驶的“诺曼底”号被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剖开了一个大窟窿后,人们面临灾难时种种表现。这样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综合形象,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吸收与课文相关的语文知识,改变“一潭死水”的语文课状况。影视作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它以其包含的各种各样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的功能,使枯燥的语言文字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文字时,借助观看的的影视片段,有身临其境之感。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令学生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震撼,学习的兴趣被激发,教学的目的就得以实现。
三、巧借乡土文化盘活语文课堂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第八册《丝绸之路》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是一条经济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沿线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均盛行佛教。如果说丝绸之路是汉唐盛世经济文明的象征,那么佛教就是汉唐盛世精神文明的代表。自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丝绸之路大幕之后,继东汉明帝遣使入西域求法,在洛阳建白马寺,佛教由此在中原大地上落地生根。由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作“佛教之路”。此时,教师可以穿插本县的乡土文化,让学生看身边事、说身边人、赏身边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向学生介绍我县——甘肃省高台县,隶属于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境内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如马鞍,整体处于古丝绸之路和新欧亚大陆桥的咽喉要道和西进新疆、北入蒙古的战略要冲,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自古被称为“河西锁钥、五郡咽喉”。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设计》2008(16)《巧借资源 盘活课堂》作者:陈朝阳
[2] 《青年教师》2012(9):36-37《巧借拓展迁移盘活历史课堂》作者:黄元罗
[3] 《新课程导学》,2014(31):91-91《巧借拓展,让语文课堂生机无限》作者:武卫华
[4] 《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巧借课外材料,构建活力语文课堂》作者:黄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5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