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建设的主体选择标准及其制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城镇化对中国顺利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城镇化的过程会有巨大的市政建设需求,在政府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应通过完善制度设计、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或社会在市政建设中的作用,以弥补市政建设财政资金的不足。在参与市政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对比市政建设参与主体的综合成本,选择市政建设的参与者,以解决公共产品垄断的低效率问题,提高市政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以维护市政建设市场或社会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关键词】市政;建设参与;市政建设主体选择;政府管理
1发达国家政府管理理论探析
为了有效地设计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市政建设制度,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理论、方法和实践。20世纪后半叶,发达国家遇到了经济滞涨、财政困境、政府失灵等问题,原有的政府公共管理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此,以市场为核心的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成为美国、英国改革政府管理的主要理论工具,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新公共管理理论引进市场的管理理念,以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理论,特别是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以市场为核心,以“理性人”和“经济人”为假设,推出以市场为核心的制度设计。公共选择学派主张政府引入竞争机制,重构竞争和激励机制,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通过引入竞争力量,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各类公共需求。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在生产成本之外还有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政府采用内部生产还是外部契约的评判标准,也是政府制度有效性的衡量指标。交易成本理论的引进,成为衡量政府施政得失、评判政府效率高低的有力工具,可以激励政府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委托代理理论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代理人由于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倾向,为了自身牟利,可能牺牲委托人的利益。因此,如何设计一个好的机制,使得代理人的行为能符合委托人的利益是一个核心问题。这个理论引用到公共管理理论中,就是政府简政放权,让市场或社会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同时应设计相应的制度,使得市场或社会参与主体的行为能够符合政府的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2我国的市政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市政建设长期以来处于行业垄断的状况,垄断行业由于缺乏竞争的活力、动力和压力,会放松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使得生产效率低下;再者,由于垄断行业容易利用其垄断地位,按照其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制定较高的产品价格,剥夺消费者剩余,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第三,垄断行业为了寻求垄断利润,可能游说相关部门,造成寻租。因此,为了打破市政建设的垄断,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有必要放开市场准入的条件,积极引进竞争力量,通过相关的政策培育竞争力量,使原有的市政建设进行充分的竞争,提高市政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在城镇化建设过程公众对市政建设的多样性需求。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矛盾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财权上,归属中央的税收的税源大而集中,归属地方的税源小而分散,且不容易征收,因此财政收入的大部分归中央所有,小部分归地方。在事权上,地方的事权没有减少,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事项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有限的财政收入根本无法满足巨额的财政支出,在此情况下,土地财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运而生。由于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巨大风险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风险隐患和不确定因素,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市政建设的制度设计
3.1正确处理市政建设过程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职能分工问题
政府应转变职能,明确管理的界限和范围;在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公共服务为核心,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在职能分工上,更多的应是决策者而非执行者,是制度设计者而非具体事务参与者,是监管者而非市场参与者。因此,在确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职能问题上,当前改革的趋势是:政府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将更多的权限赋予市场或社会;发挥市场对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发挥社会对管理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3.2市政建设主体选择的量化标准
(1)生产成本分析
生产成本分析应区分市政建设所属项目行业的市场结构,如市政管网就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自然垄断行业具有项目所需资金量大、工程建设周期长、设备专用性强、沉没成本大等特点,且项目一旦投入使用,具有较大的范围经济、网络经济和规模经济。一般情况下,由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承担更有效率。但是,垄断行业的低效率弊端众所周知: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垄断行业的企业往往放松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缺乏节约成本的意识,由此带来生产的低效率;垄断行业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制定高价,剥夺消费者剩余,使得分配效率低下;垄断行业还可能产生寻租等成本。在此情况下,即使是上述所提的市政管网建设等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也可以引进、培育竞争力量。对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集中采购,通过市场的交易方式降低成本,以提高公共产品的效率和质量。
(2)交易成本分析
交易成本理论是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用交易成本衡量是选用企业生产还是市场交换,新公共管理论则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衡量选择的优劣性。市政建设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市场或社会提供。按照交易成本理论,如果政府的内部协调成本较低,主张由政府进行市政建设;如果政府与市场或社会的外部交易成本更低,单就交易成本而言,政府应该选择让市场或社会参与主体进行市政建设。如果政府与市场或社会的外部交易成本很小或者为零,则无论政府或者市场或社会参与市政建設都是有效率的。通过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分析得知:如果市政建设政府提供的综合成本低于市场或社会参与主体,那么就由政府提供;如果政府提供市政建设的综合成本高于市场或社会参与主体,那么就由市场或社会参与主体提供。 3.3不同主体提供市政建设的制度设计
(1)政府提供市政建设的制度设计
完善政府治理结构。处理好政府的结构关系,包括处理好政府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级之间的关系,政府的决策、执行、监督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政府治理结构的创新、政府组织结构的合理调整、权力运行与监督的改革,以及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设计,以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内部协调成本,进而完善政府治理结构。
(2)推进依法行政
建立以市政建设项目预算为核心的项目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对市政建设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和量化评估,以提高市政建设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完善市政建设决策的民主制度
完善重大市政建設项目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听证和社会公示制度,将社会各阶层、各利益团体的要求纳入到制度体系内,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以利于公众充分表达他们的利益和诉求,保证公众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利于提高市政建设决策民主化。
(4)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借鉴公共选择学派有关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政府管理的思想,在政府进行市政建设的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重塑政府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通过政府内部的竞争以及政府与市场或社会参与主体的竞争,提高市政建设的效率和质量,满足民众对市政公共服务不断增长的多样性、差异性需求。
(5)完善绩效评价指标制度体系
为了对政府提供的市政建设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效率评价,政府应该完善以项目为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用以全过程动态监测市政建设,从而提高政府提供的市政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节省市政建设的成本。
4结束语
综上所诉,我们主要通过吸收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相关理论成果,在分析中国市政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我国市政建设发展的制度体系,以弥补当前市政建设资金不足,缓解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紧张、提高市政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对市政不断增长的需求,从而为城镇化建设打下较为坚实的硬件和软件基础。
参考文献:
[1]邵玉君.市政建设的主体选择标准及其制度研究.天津经济,2013.11.42-45.
[2]李波.市政建设的主体选择标准及其制度研究.决策咨询,2013.05.77-81.
[3]范文君.市政建设的主体选择标准及其制度研究.科学发展,2013.10.34-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5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