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城市化发展逐渐改变城市人口结构,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成为热点问题。教学实践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中表现出一些不适应,作业习惯最为突出。
  关键词:小学生;务工子女;作业习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4B-0109-02
  城市化快速发展推动人口流动加速,进城务工人员以及随迁子女越来越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带来积极的社会效果,包括良好的教育条件和人文科技环境,更前沿的教育理念,更多的社会支持,更好的家庭监护等。因此从理论层面来看,儿童随父母入城对于提高综合素质是有益的。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进城务工人员在儿童教育层面的素养不高,儿童依然表现出不适应的现象,不仅包括心理层面,学习习惯层面表现亦较为突出,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较低、“不完成作业”,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不适应。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业现状
  (一)作业习惯特点
  流动的特点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处于边缘化状态,必将会影响其心理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习惯需要做出适应性改变,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完全自主性的行为习惯改变较为困难,需要借助外界的引导。相对于城市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在这方面的能力稍逊,进而导致这部分儿童养成不良习惯,尤其表现在课后作业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学习期间,受到学校氛围、教师教导等因素的影响,尚能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但放学后,在家庭氛围影响下会有变化,由于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对子女作业缺乏足够的指导意识,导致其作业习惯不好,比如,表现出不完成作业、不认真完成作业等问题。
  综合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作业习惯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自制力较差,易受外界干扰,比如,在做作业时“边做边看电视”“边做边玩”“边做边吃零食”等,或“干脆跑出去玩而不做作业”;二是做作业的动机不强,态度不明确,由于父母引导效果不好,导致儿童作业马虎,不仔细,为“出去玩”或“看电视”而“应付”作业;三是对作业指导的依赖性强,缺少独立自主性,比如,遇到问题不是自己思考,而是问父母,或者“胡乱做完”就交给父母检查,甚至存在“抄作业”的现象。
  (二)问题成因分析
  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业完成特点、作业习惯现状以及作业习惯问题等深入分析的结果来看,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体因素等。但结合实际来看,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是主要原因。
  从家庭层面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在家庭教育能力上存在欠缺,包括意识、方法、氛围等。比如,知识层次偏低,教育方法不得当,缺少必要的学习习惯和作业习惯的养成教育,无法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导致孩子在作业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从学校层面来看,近些年来,大量的随迁人员子女融入学校,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学校必须面对学生结构复杂化的问题,必须针对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际情况开展教育管理活动。但短时间内完成这种教育管理的转变并不现实,因此,学校、教师以及其他教职员工在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习惯与作业习惯中存在的问题时,往往可采取的办法有限,尤其是在与家庭的沟通交流不畅情况下,更为困难,这需要学校和教师在工作中寻求突破。
  二、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途径和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一方面,学校应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和作业方面的不良习惯,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存在的实际问题,构建问题解决的方法体系。学校要注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教育,成立心理辅导室,并设置心理辅导课。但需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课不要过于突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针对性,以免这部分儿童在心理上与其他学生产生差异感,进而造成自卑心理。此外,心理辅导室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另一方面,学校与班级应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新的学校环境中的融入速度。学校与教师应针对这部分学生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分化目标,分段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在课后作业设置方面,也应创新形式,响应素质教育号召,设计更为丰富、有趣味性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设计以活动为载体的作业,或以小组为形式的小组作业等。
  (二)教师应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马斯·里克纳认为,学生能够自动按照老師的要求学习的条件有三个:一是老师的关心与尊重,使他们建立自信心;二是对所有学生持有一个标准,体现公平;三是当学生有成绩或缺点时,老师要用一种负责任的态度鼓励和批评。由此可见,教师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良好作业习惯养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是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要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保持信心,要走进这些学生的内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尊重,以及与其他同学的一视同仁;二是教师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预习、复习、作业等方面的特点,采取办法强化训练,探究他们课外学习兴趣的激发点,采取策略;三是教师可结合实际,适当地采取分层作业策略,减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作业负担,增强交往能力,设计活动型课后作业。
  (三)多元激励调动作业积极性
  实践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心理上与城市学生存在细微的差异,因此教师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中,要合理地采用多元激励措施,调动他们养成良好作业习惯的积极性,进而促进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具体操作上,教师要注重利用精神激励,比如,语言激励、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榜样激励等。此外,还可借助一定的物质激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根据作业完成的情况,先确定奖励标准和奖品,并提前告知学生,让他们在物质激励的吸引下强化作业完成。对于各种激励措施的应用,要结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际情况来确定,还需要考虑到教学的需求,采用恰当的形式,从关心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这是良好作业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
  (四)家校合作,构建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环境
  加强家校合作是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作业习惯的有效方式。学校应注重家校沟通,建立家校沟通的长效机制,并结合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多种平台强化沟通交流,比如,电话、家访、QQ、微信、家长会等,而且要建立家长通讯录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信息档案。学校和教师要在能力范围内对外来务工人员家庭进行宣传,要求家长配合老师,按照老师的要求检查学生作业。教师可通过组织家长会、微信群、家访等方式,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并依据不同家庭采取不同手段和措施,引起家长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家长身体力行,做好示范,要对孩子有耐心,进行激励教育。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课后作业一般为阅读作业,阅读效果到底如何,很难从课堂上直观体现,这就要求家长起到必要的作用,认真检查阅读情况,并在老师的要求上,对孩子的阅读做出评价。此外,当孩子在家做作业时,家长还需要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专心致志。
  三、结束语
  教育管理实践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良好作业习惯养成不仅是学校方面的责任,还需要家庭的大力配合,通过构建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这是基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要从根本上入手,即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从心理层面进行疏导,这对于培养其良好的作业习惯十分必要。实践表明,通过家校共同的努力,在缩小心理差距的基础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进而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明珠.外来务工子女良好作业习惯培养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9).
  [2]孙晓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探析[J].教书育人,2017,(14).
  [3]邓建军.培养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J].现代教学,2013,(3).
  [4]王琦.中年级学生作业习惯培养之我见——让家庭作业“活”起来[J].新课程(小学),2012,(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73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