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运河中的STS:从水脉到文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STS是一个综合类的交叉学科领域。在大运河的发展历程中,科技、技术、社会将自己独有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大运河中。本文以此对大运河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等范畴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新的范式研究大运河文化形态,基于大运河的STS关系、STS在大运河中的应用、大运河STS的价值取向这三个角度,对作为大运河研究新范式的STS理论进行解读。
  关键词:大运河;STS;水脉;文脉
  0 引言
  大运河是指人工开凿形成的通航河道,是与自然水道或其他运河相连的用以沟通各地域、各水域区间的人工水运通道。中国的大运河主要有三条: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大运河开凿之初,为沿岸地区居民提供水源、农作灌溉的作用,即水脉的功用;然后大运河沿岸逐渐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积累了厚重的精神产品、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以其文脉价值为主,形成了文脉精神文化。
  1 STS:作为大运河研究的新范式
  STS是一个综合类的交叉学科领域,是“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首字母缩写,是一种新型的研究方式。在大运河的发展历程中,科技、技术、社会将自己独有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大运河中。本文以此对大运河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等范畴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新的范式研究大运河文化形态,基于大运河的STS关系、STS在大运河中的应用、大运河STS的价值取向这三个角度,对作为大运河研究新范式的STS理论进行解读。
  1.1 基于大运河的STS关系
  大运河的各种文化都建立在社会现象的基础上,科学的客观性、技术的有效性都是一种社会现象。科学隐含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了其价值、目的、情感、审美等因素,只有将这两者和谐统一,才能使大运河稳定地发展。社会需要科学指引方向,只有重视科学的社会才是能够积极发展的社会,不重视科学的社会,只会步步衰落。科学性质的构成完全是社会中的,并在社会中不断螺旋式上升;社会亦是科学生长的沃土,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科学的发展,为其提供更好的进步条件,科学正是在社会的变迁中不断革新。总之,大运河的技术、科学和社会一直是在进行双向的互动。
  1.2 STS在大运河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说到STS在大运河中的应用,多是指科学、技术在大运河社会中的应用,下面从两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一方面,重视科学在大运河社会中的应用。科学提高了大运河沿岸社会的生产、生活水平,推动了生产方式的革新,比如劳作工具从石器到铁器的转变,还推动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另一方面,重视技术在大运河社会中的应用。技术是人们在开凿、疏浚、改造大运河的劳动过程中掌握的手段、方法和知识等。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水道的“介质”,将天然水道变为人工水道,即大运河,从而实现对社会的调节与控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1.3 大运河STS的价值取向
  科学虽然没有在古代运河时期被特意提出,但其在潜移默化中指引着人们的运河生活和运河技术的革新。其一,科学为运河沿岸居民的生活指引进步方向。运河居民依靠运河进行水运,可以说,运河就是他们维系生活的来源,而生活经验等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形成了科学的体系。其二,科学是运河技术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畸形的技术只会在时间长河中被淘汰,科学的技术是运河不断发展、创新的基石。
  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大运河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造船技术的精进、航运技术的发展、疏浚技术的精炼,为大运河焕发生机提供了契机。运河沿岸城镇的经济往往高于内陆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更加便捷,各种文化的碰撞更加频繁,滋生出许多新的文化;通过生产工具的不断变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大运河居民的生活水平,滋生了丰厚的大运河文化。
  2 范式转型:从水脉到文脉
  “一个范式,是一个概念或理论,能以最涵盖的方式来概括或解释一个存在的某一特别方面在各个层面上的联系和相互关系。”[1]基于“范式”视角,我们对大运河的思考多滞留于它的表象,而对“存在的某一特别方面在各个层面上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思考却甚少进入我们的视线,原因在于水脉向文脉转变的过程隐含了诸多错综复杂的STS关系。水脉,指形如人体脉络的河道;文脉,是大运河文明发展之脉络。大运河是科学的结晶、技术的汇集、社会的荟萃,对大运河的研究,需从其地域文化出发,探究其特有的形象。从水脉到文脉的转变,实际上是人们看待大运河的观念发生了转变,由注重其实际本体功能,转变成注重其背后蕴含的文化。
  2.1 大运河中的科学思想
  科学的概念虽然在中国古代没有被明确提出,但是隐含在制度之下而存在。大运河即王朝中央集权的成果,有助于在某些科学领域提供支持。在笔者看来,大运河科学是人们在大运河流域直接的生活经验中获得的生存知识和环境知识,包括水脉、地理、工程等向文脉、文化、精神等的转变,在与环境的交流中,人们依靠生活直接得出的经验、知识等在大运河流域世代繁衍生息。现代科学指导我们对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建设、文明建设等,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提供给大运河更多的可能性,使其更具有活力。
  2.2 大运河中的技术行为
  在STS视野下,技术属于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自身的研究,即大运河包含的各类技术的效率、质量、趋势等。这种理念的转变实际上是思维方式的转换及社会角色的演进。大运河的技术行为不仅仅表现在古代人民的开凿、取直、通淤、建闸等方面,也体现在现代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对其的生态化建设。这也是技术的应用从水脉到文脉的转变,注重的不再是如何用技术来建造、改造大运河本体,而是更注重利用技术弘扬大运河的文化、生态观、人文思想等。
  2.3 大运河中的社会互动
  古代大运河的社会互动在于其沿岸城市的兴起,通过沟通、交流、互动等功能,推动沿岸城镇的兴起、发展、变迁等。大运河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经过五代十国、两宋时期的扩张,隋唐时期的形成,再到元明清时期的繁荣,一直有着促进多地域社会交流、发展的功能。人们在大运河码头、沿岸城镇等地区集合、碰撞、融合,大运河主导了多种文化取向及融合。大運河的社会文化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发生变化;社会的变化,亦会影响大运河的兴衰。生活方式,不会因为中国大运河的衰落而消逝,亦不会在时代潮流中一成不变。中国大运河具有最真实、生动、有活力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情态,并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劳作、娱乐、礼仪、交往等方面得到传承。积淀千年的运河文化,现代价值的核心与灵魂就是其文化价值。
  3 结语
  以STS的视角作为研究大运河变迁的新范式,实际上是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角度,通过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大运河中的应用及其价值取向,研究大运河历史的演变。其实研究大运河的范式转型,就是研究大运河文化从水脉到文脉的变化过程。大运河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互为沟通、相互影响。科学是技术得以创新的条件,技术是科学的侧面反映;技术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形成发展的,并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是技术生存的环境,技术发展的速度、方向都与当时社会所需有关,会有较大起伏;科学隐含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其价值、目的、情感、审美等因素,只有将这两者和谐统一,才能使大运河稳定地发展;社会需要科学来指引方向,引导社会的走向。基于范式视角,我们可以深入大运河各个层面,研究其相互联系及关系,探析水脉向文脉转变过程中隐含的诸多错综复杂的STS关系。
  参考文献:
  [1] 齐安·亚非塔(以).艺术对非艺术[M].王祖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0-31.
  作者简介:李玉岩,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1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