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对“韩流”的态度及原因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以文献分析法,探究国人对“韩流”的态度及其背后的原因。“韩流”曾经创造并延续至今的巨大影响力,提供了大众文化传播的一个优秀范例,对我们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建议极具参考价值。
关键词:“韩流”;对韩态度;中国文化;走出去
0 引言
韩国自称小中华,[1]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韩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走在了亚洲国家的前列,2018年韩国人均GDP3.14万美元,①正式进入“人均GDP3万美元俱乐部”。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韩国较中国率先接触和吸收西方文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传统韩国文化与外来的西方文化在韩国这片土地上并存,因而造就了韩国文化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
一方面,现代韩国文化作为西方人对亚洲文明的想象,[2]被西方人以一种好奇的心理观照,韩国文化在西方国家迅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现代韩国文化吸收了一部分西方文化,作为一种被改造和折中的中间文化,没有遭到西方文化那种被强烈警惕和抵触的境遇,被中国乃至亚洲各国广为接受。加之韩国当下的经济影响力,韩国向外输出的文化产品中表现的都是先进的、舒适的、十分具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现代韩国文化因而特别受中国年轻人的追捧。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如何实现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是一个重大问题,我们的年轻人不能仅仅被现代韩国文化所左右。因此,本文就国人对待现代韩国文化的态度及原因展开探究。另外,中国文化如今也面临着如何“走出去”的问题,现代韩国文化创造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这种颇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些经验和建议。
1 概念界定
现代韩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非常迅速而广泛,俨然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笔者在后文的论述中,将以“韩流”指称向外传播的部分现代韩国文化,因此,特作一概念上的界定。
“韩流”是当今世界大众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其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文化在中国的风靡。1997年,中国媒体第一次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韩流”。[3]本文对“韩流”的界定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在中国范围内兴起的韩国大众文化流行的现象。既包括韩国电影、电视剧、音乐、偶像团体、电子竞技等娱乐性事物,也包括语言、服饰、饮食、化妆品、旅游及其他具有韩国现代文化内涵的消费品等涉及面更为广泛的事物。
笔者在此试举几例说明“韩流”在中国的影响力。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国家年度数据,从中国从韩国进口的电视剧数量来看,2014年进口186部,同年从日本进口67部;2015年从韩国进口26部,同年从日本进口16部;2016年从韩国进口55部,从日本进口14部。可以看出,仅就进口数量而言,韩国电视剧在中国广受欢迎,从《大长今》到《请回答1988》,再到《来自星星的你》和《太阳的后裔》,都引起了巨大的热度,更引起中国观众的广泛讨论。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提供的数据(原表附后),2018年中国从韩国进口化妆品总额约172.7亿人民币,占全年化妆品进口总额的26.8%,接近1/3的比例。这还是在化妆品市场上存在日系、欧美系大牌竞争者的情况下实现的,韩国化妆品在中国市场上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另外,雪花秀、兰芝、AHC、伊思等韩国化妆品品牌都为中国消费者所熟知。
此外,在中國随处可见的韩式简餐、三星手机、现代汽车等消费品与韩国偶像团体、音乐影视艺人、电子竞技选手等明星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2 国人对“韩流”的态度及原因分析
接下来,笔者就国人对“韩流”的态度进行描述与介绍,本文用文献分析法,选取了两篇相关论文进行分析。一篇发表于2008年,题目为《当代大学生对韩剧态度的调查》,该论文调查了重庆市西南大学的本科生。另一篇发表于2018年,题目为《韩流对中国高校学生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大学城为例》。
这两篇论文选取了相近的调查对象——重庆市的在校大学生群体,调查的内容分别是韩剧和“韩流”。韩剧作为韩国大众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很好地代表“韩流”的一个侧面。因此,这两篇论文基本可以看作是时间序列上的一组研究,我们能够从中分析出当代大学生对于“韩流”的态度和态度变化。大学生群体往往是接触异质文化的先行者,在当下其他群体并未广泛深入地接触韩国文化的情境下,当代大学生对于“韩流”的态度实质上代表了国人对“韩流”的态度。
2008年的《当代大学生对韩剧态度的调查》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所有大学生对韩剧的平均接触度为2.95。所有大学生对韩剧的认知均分为3.41。女生对韩剧的接触度显著高于男生,男女生对韩剧的认知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情感、行为倾向性和总态度差异显著。也就是说在2008年,中国大学生对于韩剧的接触度不高,对韩剧的认识态度客观,且总体偏好。女生对韩剧的接触更多,对韩剧的态度更积极,在观看韩剧之后,更容易产生诸如去韩国旅游、留学等想法。
与此相对应,2018年的《韩流对中国高校学生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大学城为例》得出了如下结论:超半数的学生目前被动地接触“韩流”。接触积极性方面的性别差异明显。在对待“韩流”的态度上,与上一个调查研究结论不同,大学生群体不再整体保持客观向好的评价。“男女生在对于‘韩流’的态度问题上显示出较大差异,虽然保持中立者均占1/3左右,但对‘韩流’有好感倾向的女生比例更大,喜欢的程度也更深。在讨厌‘韩流’的学生中,男生的厌恶倾向更明显。”[4]此外,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韩流”对自己产生了影响,47.1%的学生认为“韩流”为自己带来了积极影响。模仿穿搭和美妆、赴韩旅游、学韩语是学生群体接触韩流后最明显的三个行为倾向。
由此可见,当下国人对待“韩流”的态度不再是客观向好的,而以性别为据,分化为两部分群体。女性群体更加喜欢“韩流”及其相关文化,而男性群体更加讨厌“韩流”及其相关文化。 笔者认为这种态度变化的背后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2.1 韩国部署萨德掀起反韩风潮
2016年9月30日,韩国国防部宣布确定乐天集团的星州高尔夫球场为“萨德”系统最终部署地点,引起中国官方及民众的强烈反对。韩国品牌商品的销售受到抵制,韩国乐天等商场、超市在中国相继倒闭,赴韩旅游人次大幅下滑。同时,随着广电总局“限韩令”的执行,“韩流”文化产业在中国受到严重冲击,韩国SM和YG等主要娱乐公司的股票纷纷下跌。[5]韩国官方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原本温情脉脉的韩国文化形象,在中国掀起了强烈的反韩风潮,对“韩流”文化的在华传播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打击。
2.2 韩国文化形象塑造问题
从前文可见,对“韩流”的态度是有着严重的性别差异的,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近年来,韩国文化形象的塑造出现了一些方向性的问题。我国部分男性大学生群体对“韩流”文化产生强烈厌恶的原因之一在于对阴柔男性形象的反感。国人“韩流”文化产品的印象,从原先的制作精良、优雅潮流(以电视剧《大长今》为代表)变为精致阴柔(以韩国男子偶像团体形象为代表)。这意味着“韩流”文化不再是具有普遍适用意味的文化,而偏向于受女性群体喜爱的精致文化。因此,“韩流”文化失去了一部分受众群体,甚至树立了部分反对者。
2.3 国人文化自信的重新树立
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国人文化自信的重新树立。曾经“韩流”风行的重要原因是韩国现代文化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随着我国文化产业重新繁荣,国人开始自觉树立起文化自信,对外来文化进行甄选,不再一味地接受和推崇,这是“韩流”文化在中国开始受到挫折的根本原因。可见,“韩流”文化未来在中国仍然会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影响力将不再继续扩大。
3 “韩流”影响力原因分析
3.1 中间文化产物
(1)西方文化的稀释体。韩国在亚洲的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经济上的腾飞带来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生产力的先进和高品质的生活方式被广泛而集中地体现在“韩流”文化中。在“韩流”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中国民众对“韩流”文化产品中体现出的这种更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羡慕和向往,因而被“韩流”文化吸引。
另外,“韩流”文化是中国民众了解西方文化的方式和渠道之一。面对更加纯粹的西方文化,根植在中国民众中的保守的农耕文化心理会产生影响,警惕和排斥外来的西方文化。而“韩流”文化是已经经过韩国人有选择地吸收和改造融合后的西方文化,笔者将其称之为“西方文化的稀释体”,这种“韩流”文化更容易被中国民众接受。
(2)与中国文化的同质性。中韩两国有着相同的儒家文化背景,因此“韩流”文化产品中体现的儒家文化因素易于被中国受众群体接受。两国又具有相似的情感认知结构,诸如亲情、友情、爱情的价值观和情感认知在两国文化中是基本相通的,这一点从韩剧《请回答1988》在中国的热播就可以看出。此外,两国文化具有相同的审美观念,中国民众对韩国偶像的接受度明显高于欧美等国偶像;原因就在于不论是外观审美还是内在气质审美,中韩两国差异很小,而与欧美国家差异巨大。最后,两国文化的同源性决定了“韩流”文化产品中出现的元素往往是两国共有的,都有着浓厚的民族感情,比如筷子、茶文化、建筑文化等。这表明了两国文化的同质性特点。
3.2 韩国政府支持
韩国政府的支持可以说是“韩流”文化风靡的动力所在。韩国政府于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将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随后又出台了《21世纪文化产业前景》《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一系列的文化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韩国政府还专注于具体的保障措施。专门设立了全州文化产业大学、清江文化产业大学以及“CT产业人才培养委员会”等大学和机构。此外,韓国颁布法律、设立专项基金用以扶持其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参与文化产业和文化活动。
4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建议
以上,笔者就国人对“韩流”的态度及变化进行了探究,简要分析了“韩流”文化能够产生如此巨大影响力的原因所在。最后,我们将以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为基础,提出一些针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建议。
首先,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首要问题就是树立文化自信。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选择优秀的中国文化进行创新,宣传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在外国人心中成为亚洲文化的优秀代表。
其次,要与其他国家合作。想要进入他国的文化市场,必须加深两国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可,在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消除两国民众对彼此文化产品的隔阂感和排斥感。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应当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家间展开全面合作,才能实现文化的全面交流。
最后,我们必须摒弃一些陈旧的思想,用更加开放的态度去对待世界纷杂的文化侵袭,以自己独特而且强大的文化实力来证明自己的地位。不要惧怕文化的融合,以一种更加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文化的杂糅性中包含的正是两种文化进行对话的基础。
附录:
注释:①来源网易新闻,数据来源:韩国央行。
参考文献:
[1] 孙卫国.朝鲜王朝“小中华”思想的核心理念及其历史演变[J].韩国研究论丛,2014(02):140-160.
[2] 刘小丹,朱玮.韩流与“亚洲”想象[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20(03):97-101+132.
[3] 金玟佑.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的突破:以韩流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6):167-168.
[4] 左崚倩.韩流对中国高校学生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大学城为例[J].今传媒,2018,26(12):83-85.
[5] 贾媛茹.探究萨德事件后我国高中生对韩态度的变化[J].现代商业,2017(36):162-163.
[6] 王月花,王子鉴,王秀芳,邬德利,李红.当代大学生对韩剧态度的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01):15-18.
[7] 张胜冰,王元伦.中韩文化产品进入对方文化市场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分析——基于文化传统与现代性差异的视角[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6):50-55.
[8] 吴瑾.公共外交新思维:国家营销——以“韩流”为例[J].现代营销(下),2018(08):3-4.
作者简介:张德地(1999—),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1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批评,文化产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70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