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高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言文的学习在高中生阅读学习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高中阅读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高中生日常学习文言文的观察后,笔者发现部分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上存在着畏学、不会学、厌学和甚至弃学的现象,对文言文的学习毫无兴趣。对此,笔者究其渊源,同时对前人经验加以总结和概括,提出了多条对策建议,希望能够给予其他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兴趣;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往往是生硬的字词句释义、语法分析和死记硬背等。课堂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排斥、厌恶。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感受中国傳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所在。
一、高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普遍存在兴趣不高的现状及原因探究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文言文普遍存在兴趣不高、兴趣不浓的问题,部分学生觉得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情况过多,很难准确把握字词的真正含义。有些学生认为,教师讲授文言文过于枯燥,听到相关的生僻晦涩的语句就毫无兴趣。有些学生认为文言文需要背诵的内容过多,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和厌学心理。调查显示,对于文言文缺乏兴趣的学生,可以占到总人数的50%至60%,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现象。根据作者的教学经历和个人总结,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对于文言文教学目标设置过于功利化。许多教师对于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仅仅限于让学生背诵知识、应付考试,而对于其背后的传统文化的理解吸收和综合运用的提升,往往不太重视。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无趣。
第二,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过于枯燥。许多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较为陈旧的方式方法,例如逐句翻译法和整体串讲法,总体而言,就是将文言文逐字句的翻译为现代汉语让学生能够明白段落大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往往很少与学生出现交流与互动,这种方式不仅导致学生无法透彻地理解整篇文言文的知识内容和大意主旨,也很容易在迷惘的过程中对文言文丧失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观能动性会越来越弱,以致对文言文的学习越来越缺乏兴趣。
第三,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对文言作品涉猎太少。高中课程紧张,课文篇目众多,许多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是仅仅完成了教学任务,很难向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文言文的拓展。而在课外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在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常常对文言作品敬而远之,但是若要学好文言文,仅凭课堂上的学习和课下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学生如果不去主动阅读许多优秀的文言名篇,不去自我拓展,很难领略到它的精微奥妙所在,仅仅将文言文限于识记背诵的学习范围之内,以致他们对文言文缺乏足够的兴趣,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
二、激发高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教学实践
为了有效推进文言文教学, 提高高中生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去处理,下面是一些具体的教学实践。
(一)善用故事,巧妙导入
导入是课堂的开端,好的开始就等于一半的成功。在导入环节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就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听别人讲故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以一个故事开头,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字词语法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可以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古代四大爱情悲剧故事导入,进而过渡到本节课所要讲的被封建家长迫害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调动起来了。导入的故事都是学生熟悉的,而相似的爱情悲剧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能很快进入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本中所遴选的大多数文言文本身就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本身,创设情境,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鸿门宴》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表演这场矛盾冲突又暗含杀机的宴会,在生动活泼的表演中,去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体会历史的风云变化。又比如《荆轲刺秦王》,这本就是一个精彩激烈的故事,可以利用课上短暂的几分钟让学生表演再还原当时场景,又或者在课下组织学生对故事进行改编,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绎,搬上舞台。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能对课本内容更熟悉,而且对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会更加关注。
同时,教师也可以设置辩论环节,在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我们就学习到了孟子的辩论、说服技巧,不如让学生学以致用,去讨论《苏武传》中“苏武”和“李陵”两个人的选择,学生可以分为两队,各陈其词,在激烈的论辩中去体会苏武那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不屈的人格魅力。当然,学生也可以说这是不值得的,因为苏武及其家人的命运是悲惨的,但是在思想碰撞中,既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除了表演的方式,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优美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诵、精彩的小视频等都可以在多媒体中呈现,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把学生带入到那段历史,如身临其境般地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命运。
(三)延展阅读,加深印象
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多是选取的一个片段,前后背景可能无法交代清楚,比如学生会好奇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燕国的命运如何;白居易为何在《琵琶行》中感慨琵琶女的命运,他有什么遭遇;《烛之武退秦师》开篇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那为什么会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呢,晋、秦、郑、楚四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等。学生很容易对这些产生疑问,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者课后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关资料,自己去解开这些疑惑。不仅锻炼了学生挖掘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更积极主动。
延展阅读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但是教师要注意的是,这个环节不能完全放任学生,有些学生可能就不会去做,长此以往形成惰性。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有反馈,教师要有点评,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四)重视朗诵,培养情感
有些文言文篇目有非常精彩的语言表达,例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如诗一般的语言,非常优美,教师要重视这些篇目的文学性、艺术性,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代语言的魅力。又比如《陈情表》,饱含深情,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这番深情,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感。朗诵不应该是枯燥的,应该是有技巧的,教师可以适当播放轻音乐,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结语
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教学中,所有的这些方法都可以单独应用或者结合应用,但要贴合文本,巧妙设计,不能简单地流于形式,让文言文学习的课堂变得丰富有趣,而不再是死气沉沉。教师可以做更多有益的实践探索,让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学生之心,让枯燥的语法、字词融入活泼的课堂,让学生从排斥到喜欢再到投入,这样文言文的学习将不再困难。
参考文献
[1]任梦,王金香.高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培养策略研究[J].高考,2017(21).
[2]茅磊磊.高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38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