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时期。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利益,是一个的重大课题。本文在阐明经济新常态内涵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粮食产业持续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粮食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长期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将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趋势。经济新常态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利益,是我们必须予以着重解决的重大课题。
  1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经济新常态就是不再像过去那样以GDP为导向,而是重视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回归到了经济发展的本义,即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经济活动创造、转化、实现价值,不断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主要特点,以便更好地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本质是提质增效。新常态主要特点从速度上来说就是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国主动应对、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既有助于保持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还能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机遇。
  2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凸显的主要问题
  粮食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由粮食供给、粮食消费、粮食流通、粮食储备四个环节构成。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凸显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粮食供给方面,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稀缺。耕地、淡水等自然资源是影响粮食生产的基本因素,截止到2017年末,中国可耕地面积20.23亿亩,约占世界现有耕地面积的7%左右,2017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6亩/人,比世界人均耕地面积2.89亩/人少了1.43亩,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将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2017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761.2亿立方米,约占全球水资源的6%,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074.5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短缺使我国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制约。
  (2)在粮食消费方面,粮食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粮食一般可分为食物用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随着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已从温饱型跃入小康型,并向绿色、健康、优质、多样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人口也将持续增加,经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14.42亿。这给我国的粮食生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但现阶段,我国粮食品质、品种结构与消费需求矛盾较为突出,优质、高产、专用的粮食品种少,而普通、劣质的粮食品种多,如目前我国小麦品种多为普通品种,只适用于一般面粉的加工,适合加工为专用粉的优质小麦自给率约为10%,其余几乎全靠进口。此外,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对肉蛋奶酒等食物的消费逐年上升,这需要更多的飼料用粮进行转化,因此饲料用粮也在增长,这也加大了食物供应的难度。
  (3)在粮食流通方面,粮食流通市场不健全。粮食流通既关系到粮食供需的平衡,也关系到粮食商品价值的实现,最终影响粮食消费安全。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初步建立了基本适应经济发展的粮食流通体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受国内外因素影响,粮食流通安全方面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在国内市场方面,我国粮食市场体系还不成熟。第一,我国粮食市场组织制度尚不完善,还未形成规模化的市场中介组织,缺乏科学统一规划;第二,粮食定价制度不健全,缺少公正、权威的定价机构,价格区域化特征明显;第三,市场监管薄弱,粮食交易法规不健全,低水平过度竞争现象时有发生,粮农的利益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在国际市场方面,我国粮食产品总体上缺乏竞争力。首先,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粮食产品质量不高、价格较低,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日益多样化的高端消费需要。其次,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出口的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
  (4)在粮食储备方面,粮食储备制度不完善。国家储备粮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手段,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建立以来,国家通过收购、抛售储备粮等手段,减少或增加粮食市场供应量,保证国内的粮食供给平衡,稳定了粮食价格,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但是该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发挥作用受限。我国储备粮的宏观调控决策机制滞后,政府储备粮是由行政、财政等多个部门协同管理的,协调成本高,储备粮运行效率低下;不同层级的粮食储备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各主体对粮食储备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尽相同,难以在时空和力度上协调一致,导致“逆向调节”的问题,加剧市场动荡;以稳定市场和物价为主要目标的中央专储粮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相互配合、协调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 经济新常态下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护耕地和淡水资源。在经济新常态下保障粮食安全应重点保护耕地和淡水资源,改变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从追求粮食产量增加的粗放经营向注重粮食品质提升的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首先,应加大保护耕地的力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机制,严格控制耕地面积,遏制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保护好基本农田,严格落实“占补平衡”政策。在保证耕地总量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措施提升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率,增强耕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其次,应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整治“病险水利工程”,完善田间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升农田排涝和抗旱能力;还应坚持科学治水,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保护好灌溉水源的水质,减少环境恶化给粮食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   (2)调控粮食需求结构。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粮食问题将主要表现为饲料用粮增加。在食物用粮方面,低品质的粮食呈现过剩趋势,高品质的粮食则供不应求。这说明,我国的粮食主要是结构性过剩,粮食品质、品种结构与消费需求矛盾较为突出。因此,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调整粮食的种植结构,在保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粮食的品质结构,扩大优质、专用农产品的生产。对待低品质粮食,要通过市场机制逐步予以淘汰;对待高品质粮食,则可采取高价政策。通过价格、政策等手段拉大粮食的品质差价,充分调动农民生产高品质粮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健全粮食流通市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需求将不断加大,可从战略高度探索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来满足国内粮食需求、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在国内市场方面,要完善我国粮食市场体系,规范城乡农贸市场,培养农民合作运销组织和各类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粮食交易法规,切实保护粮农的利益。在国际市场方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首先,为满足国内粮食产业发展需要,可吸引国外优质的粮食企业来国内投资,或者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粮食生产方面的国际合作,合作的侧重点应是增加国内粮食产能、完善国内粮食治理机制等。其次,国内粮食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内粮食企业还可以投资其他国家的粮食产业,以完善自身的农产品供应链。
  (4)规范和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政府需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和成本因素,制定明确、合理的粮食储备目标,统一规划,不断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和效率。明确中央储粮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平抑粮食市场波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而粮食价格的问题是辅助性目标;地方储粮工作是对中央储粮工作的完善和补充,主要目标是平衡供需关系、稳定各地市场。此外,要进一步优化储备粮管理機制,动态管理粮食储备,根据相应的存储目标,统筹安排粮食调转轮换,保证储备粮质量;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储备粮品种应因地制宜,与地方粮食需求相匹配;鼓励探索、发明新形式的粮食储存模式,如“粮食银行”储备模式,这种模式减轻了国家粮食储备的成本,兼顾了农户利益与粮食储备企业利益,应予以肯定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5.
  [2] 黎东升,曾靖.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J].农业经济问题,2015(05).
  [3] 黄黎慧,黄群.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与对策[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5(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9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