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项目式教学中几个关系的把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阶段世界经济处于技术革命向商业化转变的关键期,我国经济也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进阶,而支撑这些转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创新的思维,而创新思维就像一颗种子,需要一定环境的孕育和科学的栽培,才能发芽成长。项目式教学模式为这颗种子的成长提供最为科学的手段,它代表着一种教育思潮;是一种教育技术的革新;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要与现行课堂教学更好融合需要结合本地教学实际。本文通过对项目式教学中的几个重要关系的解析,总结课题实践中的点滴经验,为课题的顺利开展理清思路。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传统教学;项目设计;框架问题
项目式教学模式是师生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示范项目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架起学习新知识的支点,然后运用知识迁移、协作讨论等方式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这种开放性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克服以往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
运用项目理念改进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進行课题实践中,我们深感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才能在更好的开展项目教学活动。
一、项目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基于项目的教学理念,是一场深刻的创新变革,是一场从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到教学策略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无论是在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在行为操作层面,在“变”的同时,有些东西还是不能变的。比如我国传统教育中的精华部分就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如,“因材施教”“寓教与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是不能抛弃的。它们虽历经数千年,但与项目式教学理念却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具有永恒的价值。又比如在重视创新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必要的理论修养,所以在项目式教学模式中的框架问题中也出现了内容问题的设计。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审视哪些需要创新改变,哪些需要继承发扬。
二、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项目式教学模式重视小组的协同合作,但它同样要求关注个体学生的发展,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给所教的对象(整个班级)在知识和技能上一个恰当的定位,在提出目标任务时,教师往往是针对全班或是小组而提出的,但在任务的分工时则绝不能忽视个体的差异。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是千差万别的,其知识、技能、天赋及爱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和布置任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需要“因材施教”的设计任务。充分的利用分层教学,把任务也细分,同时在分组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把具有不同知识基础、不同技能的学生组合到一起,使之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但当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时,也可不分组,不必追求形式,要求每个学生对小任务一定要亲身经历,并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在探究活动中,对特长生和后进生,都应给予关注,使特长生的特长能得到更好地发挥,使后进生落下不远,在任务过程中有角色可担当,至少得有事干。为此在贯彻项目式教学理念时,我们强调一定要坚持既关注整体,又关注个体,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
三、自主探究与约束引导的关系
项目式教学理念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自主性、开放性,强调个性化学习,在学习中凡是学生能做的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放任自流。由于学生的性格各异,自觉性是有差异的,有的同学自觉性高、自控能力性强,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不打折扣;而有的同学如果缺少了“监控”,就会无所事事,甚至出现“懈怠罢工”。在分组时,如果只讲“自主”,按学生自由组合,而不考虑任务完成的效果,不加以必要的约束和引导,那么“合作学习”就成走过场,甚至是个别学生包办完成任务。所以,在开展活动的时候,我们既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学生兴趣进行分组,激发自主学习热情,又要科学的对小组的成员进行兼容匹配,对整个活动的发展有个周密的布置和细致的引导,对各小组成员的学习行为进行适当的约束,防止放任自流。
四、项目的设计与教学实际的关系
项目式教学强调学习的内容要与现实社会的相关性,项目设计要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并进行主动的建构知识,行成自己特色的认知。为此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一个好的项目,而怎样的项目才算是好的项目呢?也许很多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喜欢设计一些“高大尚”的大项目,比如说在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章的项目教学中,有教师设计了一个关于“国家发展新丝绸之路战略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以及其目前所取得的成果”的项目开展教学,并要求用文本和表格的形式进行表达,最终形成一份调查报告。而这样一个专业性比较强且与学生学校生活离得较远的话题设置是否合适?值得我们思考!
由于本地学生大部分的生活圈子比较小,大多来自于是乡镇农村,其日常更多经历的是本地的特色文化,而国家性的热点问题学生虽有了解但并不深知,另外由于学校课程的设置时间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并不充裕,所以项目的完成如果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参与也并不符合有高考任务的学生实际。为此项目的设计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且回归学生生活实际,要鼓励学生一起探索解决他们在学校和社区里的实际问题,并能将所学的学科知识应用于项目中。比如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宣传家乡特色文化、饮食习惯、生活习俗的项目,或(下转第33版)(上接第32版)是设计一个“创建精品文化特色社区——为我县创文创卫工作添砖加瓦”的项目,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文本和表格工具,以电子板报的形式作为学生作品。一个好项目的设计既要能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探索世界的激情,形成创造实践的动力,同时也要考虑项目是否与学生的经验和学校条件相适应,应该首选结构较为简单且所耗费的时间较少,易于过程的操作和成果评价的项目。 五、框架问题和课程标准以及项目的关系
1.何为框架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框架問题,框架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其中内容问题实际就是教学中的具体的知识内容,内容问题具有明确的答案,属于封闭性问题,因为它们有唯一的答案,易于考核,所以它们成为我们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主要内容,属于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范畴;单元问题是框定在学科教材具体的单元中,因此单元问题的提出是以单元为背景的,需要学生在综合学科单元知识后才能完成的、开放性无标准化答案的问题,其旨在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设计单元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学超越内容问题,进而让学生掌握21世纪技能和实现能力目标;而基本问题则是问题链中最为抽象的,基本问题是聚焦学科核心和主题的问题,大多是上升到哲学理念的高度,它具有挑战性和穿透性。举个形象的例子,基本问题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而单元问题则是大树的枝,而内容问题则如大树的叶子。
2.课程标准是框架问题设计的依据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我们往往注重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因为传统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的是教学内容知识的考核,而由于考核手段的单一,往往忽略了能力目标的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通过对课本的内容问题的提问,和围绕课文的知识点的讲解去实现教学知识目标的。而项目式教学则更强调能力目标,为此我们更注重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的设计。在项目实施的前期,教师的教学设计的重点与难点就是放在框架问题的设计上,而框架问题的设计来源则是本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框架问题时我们要基于课程标准进行设计,框架问题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手段,打个比方,教师如果是一个楼房建筑设计师,那么课程标准就如同一个安全建筑规范准则一样,没有这个规范准则,设计出来的产品就是一个不合格存在安全问题的建筑物,而框架问题则如同楼房建设时的钢筋和混凝土的框架,是完成建设一栋标准的楼房的支架。而项目式教学中的项目则是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及设计手段的体现,是设计出漂亮且安全的建筑物的手段与方法。
3.项目的提出是为了将框架问题付诸于实践
在项目式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框架问题设置并贯穿在有趣的项目任务之中,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框架问题中的基本问题最大的特性就是开放性,它往往直指学科核心问题,正因为它的“高高在上”,使得刚接触它的学生无从下手,解决这样的问题无疑是像大海捞针。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形象且能引人入胜的载体,所以我们有了项目学习这个命题。在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能充分的体验合作的快乐,实施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而源于生活的角色扮演让项目的开展更有现实意义,而且在项目成果展示时,学生能体验到职场中成功的喜悦和到失败的泪水,这样更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课内外知识,开拓视野,为学生营造一种努力学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所以说项目的提出是基于框架问题设计的,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利用多学科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项目,在解决具体的项目中既应用了内容知识解决了内容问题,同时也完成教师说提出的单元问题,在学生小组的成果中体现学生集体的智慧的同时,决定项目成果是否合格的标准是学生是否能回答和解决教师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所以项目的设计要基于框架问题,而框架问题的设置要基于课程标准。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国家需要培养大量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创新思维就像一颗种子,需要一定环境的孕育和科学的栽培,才能发芽成长。而项目式教学能为这颗种子的成长提供最为科学的手段,现在我们所需要的就是给它一片合适宽松的肥沃土壤。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我们看得更远,而当我们要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则需要我们勇敢的跨过巨人的肩膀,走出改革创新的一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04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