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训练与批改之以点带面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习作中,为了寻找一种省时高效的训练方法,减轻老师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兴趣,尝试“以点带面”的研究。老师充当作文批改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而学生则由被动的配角变为主角,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体和实施者。使作文教学充满乐趣,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以点带面;下放权力;全面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怕作文,感到作文单调枯燥,没内容可写,对写作持消极态度,是困扰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在课堂教学中重阅读而轻写话,导致学生写作时语言生涩,语句不通顺,内容空洞。此外,在传统的教學中,批改作业这一环节往往被视为是教师的任务,学生作文批改都是由老师一手包办代替,学生只需参与完成作业和改正错误两个环节。教师为了给每个学生的作文眉批细改,写上评语,往往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而耽误了及时评讲的好时机,作文发下去后,多数学生都是只看看分数,根本没有兴趣去认真阅读老师的批注。这也是造成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改革这种费时低效的作文训练与批改方式势在必行。《“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被视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整体性实践活动,是师生交互作用并生成智慧的动态过程。我认为作文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写作指导课,还包括了作文评改课。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为了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笔者尝试了“以点带面”的作文训练与批改的教学研究。
一、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强,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所以这里的“以点带面”中的“点”的意思主要指的是平时的随堂练笔、仿写、造句等语言训练作业由老师批改,既不需要花费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能及时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每一知识点得到落实,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指出:作文批改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自己,而不是老师。所以“面”是指大作文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批改,老师充当作文批改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而学生则由被动的配角变为主角,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体和实施者,每一次的作文批改都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是写作能力训练的手段和途径,既能减轻老师的负担,又能使作文教学充满乐趣,最重要的是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由点入手,化整为零
1.找“点”切入,随堂随练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人要有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为了不让学生在让人望而生畏的500字长篇大作中丧失信心,我们需要将目标分解,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来不断激励自己,将长距离划分为若干个距离段,逐一跨越。把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降低任务难度。即通过随堂小练,进行修辞手法、说明方法、仿写等训练,积累习作素材,提高习作技巧。比如,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大自然,具体习作内容有三个: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多彩的暑假生活。读写结合训练点是:1.仔细观察大自然,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2.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3.用幻化想象法,绘声绘色描写景物。所以,在这个单元,我设计的读写训练有仿照第一课5段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用上排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仿照第二课描写雨声的方法,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一种大自然的声音;给第三课第八自然段的省略号补白……由于难度降低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大大提高,习作的质量自然得到提高, 从以下学生的三次练笔就可以看出其兴致很高了,练笔一:这花园里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它们打招呼:你好,可爱的蒲公英!你毛绒绒的身体,给我带来一种梦幻的感觉。你好,青绿的野草!你柔韧的身躯让我真想蹲下来揉揉……练笔二:这世界有许多声音,也许你最爱听的是电话铃声,是雷,是雨声,而我最爱听的是快乐的声音:“叮铃铃”过后,是“哈哈哈”的声音,像一段架子鼓奏出的音乐,随着下课铃的响起,操场上嬉笑的声音由弱变强,又有强变弱……这便是我最喜欢听的声音。练笔三:辛勤的蟋蟀老师忙于教学生们弹琴,蝴蝶仙子忙于练习舞蹈……
通过简单的练笔,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习作中就能够运用自如。
2.以“点”代“讲”,以“改”代“练”
由于练笔的内容短小精悍,老师批改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为了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采用了“点改”的方法。所谓“点改”就是教师在学生作文本的批改里,从内容到形式,从观点到材料,针对作文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利用批改符号或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文存在的毛病,然后动笔修改自己的作文。即教师“点”,学生“改”,学生在“改”中起到“练”的作用。比如学生在“轻叩诗歌的大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写了一首小诗《古道秋景》,内容如下:秋风习习吹,白云燕雀追。今朝秋气爽,天高任我飞。这首小诗的意境和构思都不错,前两句的押韵也很好,就是第四句读起来不押韵。我的点评是:如果把最后一句改一改,会有更大的惊喜哦。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问题,于是把最后一句改成了“清风送我回”,整首诗就押韵了。这样批改就能做到及时高效了。
此外,学生还能从老师的批改当中学到很多的批改方法,为自己批改单元作文打下基础。
三、下放权力,全面提升
有了练笔的基础,学生在进行单元作文的训练时就能够循序渐进,有材料可写,有方法可循了。然而老师就不可能做到像批改练笔那样逐字逐句了,因此必须把修改权下放给学生。《“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中提到:课堂重建,主动尝试“五还”:还“时间”、还“空间”、还“工具”、还“提问权”、还“评议权”,在实践中,教师首先要“舍得放”,给够时间,以便学生独立思考、动脑思考、互相讨论、互动点评等,课堂有了“放下去”的第一步,才会有资源产生,有资源才会有“收上来”的第二步。在单元习作训练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当主角,进行自批自改、互批自改、集体批改。然后再由老师对作文和评语分别作等级的评价。 (一)改前培训,方法引路
1.认识符号
让学生识别常用的修改符号:如增补、删除、调换、后移、分段等,做到修改符号规范统一。
2.明确要求
在让学生评价作文前,先让学生明确评价作文的一般准则:评格式、评书写、评标点、评字体、评语句、评中心、评结构、评表达方法等;再根据每篇作文的具体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学生学有所依。
(二)师生共改,示范引领
习作后,挑选三篇典型的优、中、差代表作,师生共同评改,由此再过渡到“小老师”批改作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评价要求进行评议,锻炼学生的批改与讲评能力。一般说来,师生共同讨论、评改一篇文章,以学生发言为主,但学生说的必须有理有据,教师在关键处起点拨指导的作用。这样,也就在师生共改中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评改能力,为学生批改作文奠定了基础。
(三)互批互改,共同提高
组成三人或四人批改小组,以一节课为时间单位,互相讨论,共同修改。每次互改,都要求批改者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批改时要有眉批、有评语、并在最后署上批改者姓名。对方可就批改意见发表不同的看法,共同探讨。必要时还可写一篇“作文后记”,谈谈自己的写作意图和对批改的感受。每次互改,每人只批改一本、负担不重,学生有积极性;而大部分学生关注同学写的批语,远远超过关注老师的批语;同时增强了同学们发现错误的能力;还使同学之间研究学习的风气更浓了。许多同学在写评语或批注的时候,往往比原文还要详细。比如有一位同学在给同学评价一篇写动物的文章时,眉批写了八处,从题目到引入、到修辞、到细节描写等都有评价,好句划了六处,总评写了十一行。这完全就是一次二次创作的练习,习作水平怎么可能不提高呢?
(四)等级评定,激励发展
每篇习作设习作等级和批改等级两种评价,由老师进行评定等级,对优秀习作作者及优秀评改员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号召其他学生向其学习,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对作文批改情况进行评价反馈,从而也达到使学生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提高习作水平的目的。
通过一年的实践,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得到提高,习作时不再无话可说,学习成绩得到相应的提高,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在习作中懂得如何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中提到,语文教师的主要角色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鼓励者,是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共同实现生命成长的互动者和对话者,因此,“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在教学中,我们只有真正做到用心专研,才能收放自如。
参考文献:
[1]张向众,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冊[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0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