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其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小学是人一生中的奠基时期。中小学的体育教育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体育这门学科的态度、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以及体育素质的养成,会对他们今后的运动习惯、身体状况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在当前许多中小学的体育教育中还有许多滞后于时代发展、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容,需要进行及时的革新。本文将基于中学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探讨其与学生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的关系。
  关键词 体质健康 中小学体育 体育锻炼行为
  1探究活动的准备和展开
  为了完成有关的调查研究,笔者运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抽取了国内几所中小学进行调查,我们选择采取街头问卷调查、网络问卷调查以及街头采访相结合的方式,以样本情况来推断总体情况,并得出了一些具有普适性价值的结论。
  在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方面,我们以选择题等客观题形式为主,再辅以必要的主观回答,目的就在于全面地了解学生心中的真实想法,题量的设置在10-12题为最佳。相比起较有逻辑性和条理性的问卷调查来说,街头采访形式就显得更加自由一些,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参与调查的积极性也更大一些。不论是哪种调查方式,调查的重点都落在学生们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其对体育活动的影响两个方面。
  2中小学体育教育及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在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建设。而真正的教育是要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方面,就不能只看重学生的体育技能方面表现,更应该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体能素质表现,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采取的是大班教学的方式,有时会忽视学生个人的情况,因此会阻碍到学生的个人发展。老师和学生都将过多的重点放在了体育项目的锻炼上,而对体育素质方面的建设却鲜有人过问,导致了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普遍不高。然而,体育教育不仅是身体的锻炼,还包括了对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提升。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恰当的体质锻炼,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快乐,释放长期处在室内的压抑情绪,锻炼出坚韧顽强、勇于拼搏的品格。
  实际情况中,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教学任务下,承担了不小的压力。学生的兴趣不高,重视度不够。学生们还不够成熟,天性好动,在课堂上的专注力也不够。体育课程作为一门“非主干”也“非专业”地的课程,事实上是很不受学生重视的,又因为讲课内容的单一,教学手段的落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也不高。在体育课堂上,经常有学生在老师讲解动作时做着自己的事情,或者干脆不聽讲而选择发呆,这些现象都必须引起重视。
  3中小学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
  3.1体质状况对体育行为参与度的影响
  体育与健康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能够为学生们传授日常的保健知识和运动知识,增强学生体质。众所周知,体育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主干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除了带领学生进行适度的户外运动外,还承担起体育与保健知识的讲解,以及身体健康有关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运动损伤。事实上,由于设备、场地、师资力量等条件的限制,许多受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印象并不深刻,甚至是模糊的。体育课程本该是贴近我们生活,并且充满乐趣的一门课程,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难让学生对课程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自然也就做不到课程内容的生动、活泼、有趣。
  此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愿很大程度上会受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影响。一般来说,体质较好的学生会更加乐意,也更加倾向于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而不是需要老师“倒逼”,但是另一部分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许多因素影响,导致其体质较弱,相应的,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也就不高。体育课程原本就是一门互动性较强的课程,主要活动场所在课外。任课教师的上课方式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体育训练,缺乏师生间的体质锻炼,那么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长久得不到提高,会越来越排斥体育活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既影响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
  3.2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行为的相互作用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心理上往往会对老师产生比较大的依赖感,因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接触的体育知识也是非常有限的,因而老师的讲解和展示就成了学生们心中的“标准”。根据学生们在调查问卷中的反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只有极少数老师会细心、耐心地为学生讲解动作规范并尽可能将每个动作都进行亲自演示,而这些在中学时代就养成的错误的体育锻炼习惯,将会陪伴学生一直到大学,并给他们今后的体育锻炼活动带来不小的阻碍,体育行为的不规范也极容易引发运动损伤,长此以往会损害身体健康。然而另一部分学生却表示,在一些实力雄厚的实验中学,教师会选取部分学生上前进行动作尝试,或者“手把手教学”,演示给其他学生看。此外,教师在课前还会做好充分准备,对不同体质的学生能够接受的运动项目进行一个详细了解,在课上注意观察学生表现,随时掌握学生动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诉求。在这种良性模式下,学生的体育行为可以在早期就得到指导和纠正,不仅提高了体育运动的效果,也避免了其他可能产生的身体伤害。
  4结语
  任何学科的教学方式都会随着学生的成长而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不同的影响,体育学科也不例外。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身体素质还不够高,因而体育教学需要格外重视学生们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心理诉求。调查表明,中小学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对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
   基金项目:课题题目:体育意识对四平市中小学生锻炼行为与身体素质的影响,四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编号:201597。
  作者简介:李贺(1980.10-)女,汉族,辽宁省凤城市人,研究生,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参考文献
  [1] 顾坤华,赵惠莉.中学阶段教育体系建设[J].高校教育管理,2016(02).
  [2] 车明朝.推动教育现代化——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J].中国教育,2016(01).
  [3] 白微.论体育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及作用途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02).
  [4] 李腾.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7(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21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