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快乐的享受音乐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据2007年中青新闻报道,我国有超过3000万的儿童正在接受乐器训练,同时发现音乐已经渐渐成为孩子与母亲在实施家庭教育时的一种负担,因为课后练习时孩子与父母之间出现争吵的现象屡见不鲜,成为家庭音乐教育中的常态。我们可以想一下,当音乐教育正在造就心灵、情感之间的冷漠与隔阂时,我们是否应该关心一下在这场音乐教育中孩子幼小心灵的感受。
【关键词】音乐教育;母亲教育;母亲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开展
我国的基础艺术教育一直围绕着“美育”“审美”来进行,蔡元培先生早年为《教育大辞典》所写的“美育”条目中就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多年来,审美一直贯穿于我国的音乐教学中,但在我国音乐教育中,不论是基础学校教育还是课外培训机构的音乐教育,所体现出的“审美”到底应作何解释。
我想,这种“审美 ”到底是应该关乎于情感,关乎于喜爱,关乎于个人的体验、欣赏与实践的,应该是乐于亲身参与其中,探索与继续创造“美”的。美国教育学家加德纳将中美音乐教育家的思想进行了对比,中国教育家认为,学习音乐应从基本功的训练开始,当基本功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创造能力会随之发展;美国教育家认为,教育应从启发创造力、想象力开始,基本功会随着需要而逐渐掌握。其实,两国教育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有道理,但加德纳提到,按中国教育家的看法,当学会获得一定的音乐技能时,他们还有没有用这种技能进行艺术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先抛开能力不谈,在这种技能化、基本功式的教学中,孩子对音乐有没有创造的热情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如何建立一种既保证了学生基本功,又使学生不失对音乐的热爱与创造性的能力。我想,这需要母亲与教师共同的努力,我们把重心过多地放在教师身上,而忽略了孩子从出生之时最重要的一位教育者——母亲。
二、被忽略的重要一部分——“母亲教育”
提起“母亲教育”一词,我想这并不难以理解,母亲教育的摇篮从古至今从未停止,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二章中提到母亲对于学前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他认为:“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被外部感染与熏陶,所以母亲在此阶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可以亲自分享好听的音乐,读好的故事给孩子,使儿童如坐春风般潜移默化的形成善良、勇敢和正直的良好品质。”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将幼儿教育称为“在母亲膝前进行的教育”,因为母亲承担着“生育、养育和教育”,这本是一种“三位一体”的连续过程,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者比父亲更重要的角色,属于家庭里面的“CEO”。母亲的素养对孩子的成长形成决定性的影响。从心理学上讲,爱的教育是从哺乳期开始的。所以,最先让孩子得到爱的教育的一定是母亲。在中国也不例外,自古我们熟知的战国时期三迁的孟母,唐朝时和丸的柳母,宋时有画荻的欧母、刺字的岳母。清代维新思想启蒙思想家郑观应说:“母之教而善,其成立也易;母之教而不善,其成立也难。”正是善教的母亲,推动着下一代更好的发展。
母亲教育一直伴随着我们,对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早期教育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在母亲教育方面,王东华老师将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释。他对于母亲教育的解读不仅仅是单一的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而是将其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教育孩子,为人母就负有教育孩子的责任,这与儿童教育的观点是一致的;第二层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我教育,当母亲面对孩子的教育时也处在一种自我教育的状态下,那么在教孩子之前或者教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使孩子更好的成长;第三层是教育社会,全社会必须尊重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母亲,必须尊重她们的劳动,没有对母亲劳动的认可和尊重,就不会有未成年问题的真正解决。由强调一家一户的小教育,转变成需要整个社会参与的大教育。
三、我们需要“母亲音乐教育”
如今,教育被划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由于音乐教育被定义为一门专业技能,所以音乐教育基本被校内的音乐老师与社会培训的音乐教师所垄断,家庭音乐教育与母亲音乐教育就自然的被定义为辅助与补充教育,多以陪练、督导的形式所呈现。总结了一下母亲与孩子间很少进行音乐活动的原因主要以两个原因为主:第一,母亲认为自身的音乐素质偏低,不能给予孩子好的音乐教育,所以给孩子选择学校的专业老师对孩子进行音乐培训,其实,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母亲意识到音乐对于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第二,当今“母亲音乐教育”对于社会女性来说还没有一个很高的认识度,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女性,一般母亲对于“母亲音乐教育”的理解停留在胎教音乐、与孩子共同欣赏、陪伴孩子练习的层面上,不了解也没有参与过音乐故事、音乐游戏等活动,所以没有很好地参与到与孩子共同成长的音乐教育中。正因为对母亲音乐教育认知度低和音乐教育技能化等原因使孩子缺失了成长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但从古至今,音乐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技能存在的,在乐记中就提到:“乐由人心生也。”苏珊朗格提到:“音乐是人类情感符号的表达。”所以,音乐不仅仅是技术,也是关乎于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事实上,家庭教育、母亲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从孩子出生开始的教育,曹理老师在《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特征浅析》一文中指出:“环境对儿童的早期影响是家庭的影响。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儿童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在家庭中,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教师在教學中可以教授给学生音乐的技巧与知识,而母亲则是帮助孩子感受美与体会美,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是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陪伴者与支持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了解,而任何人都不能像母亲对影响孩子的外部环境那样了解,对孩子的一举一动切实的把握,在孩子早期音乐教育中,母亲绝不是教育的辅助和陪衬,母亲的情感倾注为早期音乐教育提供了一片沃土,使音乐得以伴随人的一生,成为生命中与情感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杨学礼,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1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