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一线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少安排实验课,或者教师往往把化学核心知识简单落实在固化死板的练习和题海中,学生的学科素养很难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本文重点探讨了提升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教学策略,通过帮助学生更好地落实学科基本概念,规范化学用语表达,学会科学探究方法,来提升高中生学习化学所应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化学学科素养;核心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7-0107-01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较三维目标,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更应该积极顺应其改革发展,为学生创建高效的高中化学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制于课时的关系,一些学校很少安排实验课,或者教师往往把化学核心知识简单落实在固化死板的练习和题海中,学生的学科素养很难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重点探讨了提升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教学策略。
1.高中化学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应是教师关注的重点,而学科素养正是落实在核心知识上。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想要创建高效的教学课堂,更应把化学核心知识作为基础,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引领下,真正体会到化学知识的魅力和价值。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学特别是考前的复习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真题模拟卷中已经出现的核心考点,而忽略与该考点相关联的核心知识群。例如,在2019年4月浙江化學选考卷(以下提到的题目均以这份试卷为例),其中的第14题“元素周期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强调学生去熟练掌握短周期外加第4周期个别元素的性质。但这次的选项中却涉及到第6周期的第86号元素,让多数学生措手不及,这从侧面反映了教师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思维僵化,并未对周期表中长周期的元素种类引起重视。
2.利用化学核心知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策略
第一,注重核心知识,使学生落实学科基本概念。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一种化学素养的展现。因此,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内化化学知识,让学生对化学的核心概念和相关规律进行重点掌握和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需要更加踏实地落实化学基本概念和知识,还需要带领学生从不同的化学角度认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懂得使用宏观与微观,以及变化与平衡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化学现象进行解释。例如,在第30题,第(3)小题中让学生去解释高温高压液态水的离子积会显著增大的原因。我们通过让现在高二的学生去做这个大题并进行批阅后发现,有不少同学甚至对于“电离、电解、分离、分解”等概念的区分还存在混淆。
第二,提倡化学实验,使学生规范化学用语表达。化学是一门与实验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而借助化学实验,能够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激发出来,从而使得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得到强化,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方式的转化过程得到促进,最终使得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知行合一,注重化学实验,在实验中把核心知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度思考、证据的推理进行整合。如果只是一味的在课堂中对知识点进行枯燥的讲解,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是无法完善地建立起来的。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还要特别引导学生对于实验现象解释,方程式书写等进行规范性的训练。化学的学科素养首先是建立在科学严谨术语的表达上,更有“化学味”的表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科学素养。例如,在第31题,第(2)小题中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能间接考查出学生平常有没有进入实验室,亲手装搭过实验器材。而在第31题,第(3)小题中引入杂质的原因分析则直接考查了学生化学用语的科学表达能力。
第三,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将教学内容与相应的核心知识应用相结合,来创设出或真实或虚拟的教学情境,并在这种的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其对科学探究方法有更加深刻的体会。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并不一定都是陌生的显得“高大上”的物质和背景,也可以是熟悉的物质。例如,在第22题的背景中提到高温高压液态水的背景下,考查油脂的水解速率。以及第30题的题干中所涉及的“永远值得探究的物质”,是以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水”作为切入口,来设计新颖的背景,和谐的串联起了热化学,平衡移动,电化学等板块的核心知识群。
如何更好地关注高中化学的核心素养,需要我们的一线教师,研究化学教学策略时要紧贴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更好地落实学科基本概念,规范化学用语表达,学会科学探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落实化学核实知识来提升高中生学习化学所应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业虹.浅谈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中国考试,2017(02):47-51
[2]何俊.论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新课程,2017(06):150-1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36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