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释放,让语文课堂更快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儿童的天性如同“自给自足”的“种子”,在教学中,老师就要发现并顺从“种子”的生长规律,引导儿童的成长。在教学中通过想象让课堂充满活力、通过模仿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老师语言的调侃让学生乐起来、通过角色的变换让学生畅所欲言。
关键词:儿童天性;想象;模仿;调侃;角色变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5B-0058-02
早在19世纪至20世纪,教育学家就已经提出教育要尊重儿童天性的观点。如:卢梭的自然教育观指出,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发展。福禄培尔进一步论述教育的发展和适应自然原则,阐述了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也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一个好的教育,好的课堂应该是拥有自由宽松的环境、温馨快乐的气氛、能最大限度释放孩子天性的地方。
儿童的天性是什么?我认为是“玩”,是快乐,只有快乐的学习才是顺应孩子的天性,才是最有收获的教育。儿童的天性如同“自给自足”的“种子”,在教学中,老师就要发现并顺从“种子”的生长规律,在快乐中引导儿童自由生长。当我们的课堂可以释放儿童天性,让教育回归童真、童趣,那么,学生就会认为语文课堂很好玩,语文学习也就变得简单高效了。
一、天性释放——在想象中飞起来
想象力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世间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来自想象。5岁的孩子,开始逐步走向独立自主,此时他们的想象力开始和现实感受交织在一起,并迫切地想通过一种途径表达出来。此时,每个孩子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天才。他们的想象力是最丰富、最不可预见的,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让课堂处处充满惊喜。因此,要想让课堂好玩,让学生有兴趣,就不要束缚孩子的思想,要让他们的想象力飞起来。
这种想象力在教学《敕勒歌》时尤为明显。学习“天似穹庐”这一环节,我先出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天还似什么?许多学生畅所欲言:天似碧玉、大河、白布、绵羊、飞马、大锅……许多奇妙而富有童趣的比喻从学生口中涌出,有理有据。
师:为什么像大锅?
生:从远处看,天与四周的草地黏在了一起,天就弯曲了,就像一口锅把草地盖起来了。
师:哇!这锅得多大呀!这锅里会有什么呀?
生:有大肥羊、大肥牛。
学生的思维活了,想象飞了,奇思妙想也就不断涌现,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学生喜欢的课堂。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倾听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那么接下来,你会从孩子们那里发现更多的惊喜。
二、天性释放——在模仿中动起来
孩子天性好动,有强烈的表现欲,如果让学生只是老老实实坐着听讲,学生兴趣的维持是短暂的。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理论强调,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让他们动起来。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动起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对教学内容有更好地理解。在教学《敕勒歌》时,为了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面,我把课堂变成了大草原,让学生扮演牛羊,课桌当作青草演起来。
老师叙说:阴山脚下啊,有游牧民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蓝天下的草原啊,如绿色的地毯,茫茫的草地啊,牛羊遍地,淹没在草海之中(学生听到后都立刻藏于桌下)。
老师接着叙说:风儿吹过,牧草低下头来,露出了原來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这只羊儿露出来了,这只牛儿露出来了,好肥呀!(此时,学生从桌下一个个探出了头。)
老师接着采访:你这只羊儿什么样的?你这只牛儿什么样的?(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
通过形象生动的表演、诙谐形象的采访交流,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快乐,也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天性释放——在调侃中乐起来
诙谐生动的语言,夸张有趣的动作,欢快无拘的课堂,一句句恰到好处的调侃让学生乐了起来。小脸涨得通红,小手高高举起,迫不及待表达,这样的场面在著名的特级教师何捷《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中不断涌现。
学生回答总是不对时,何老师逗学生:你们是几班的学生?二班的!问题严重了,我的课一般可都得给我配一班的学生。
学生表现突出时,何老师逗学生:你这么优秀,老师知道吗?你们老师呢?在哪?张老师,这可是一个天才,可得好好培养呀!
学生没想好就起来抢着回答时,老师逗他:怎么又是你,想好了没有?没有!拉出去,打五十大板!
这么风趣生动的语言,调侃随口而出;这么夸张形象的肢体动作,跺脚、皱眉、大笑时时出现;这么有效有趣的教学策略,声东击西、借题发挥、欲擒故纵信手拈来。学生可以笑、可以叫、可以跳。多么无拘无束的课堂,多么快乐的学生和老师。儿童的天性释放出来,思维也空前活跃起来,在快乐中收获自是满满。
四、天性释放——在角色变换中畅所欲言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角色随时发生转换,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人物角色,站在文中角度去思考,去表达,可以更好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内心状态。这种角色的变换在课堂中不断出现,比如孙双金《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中牛羊的再现;王松舟《记承天寺夜游》中,站在不同身份角色的叙说;何捷《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学生与老师角色的互换交流。这些变换使学生的想象力打开了,表达也更加丰富。这种角色的变换与体验也是我最喜欢的,在教学《九色鹿》这一课时,我试着把这一方法运用其中。
1.在教学开始,出示九色鹿的图片然后叙说:阳光明媚的早上,九色鹿漫步在小河边,森林里一切是那么美好,孔雀姑娘在展示着自己美丽的羽毛,乌鸦小姐在枝头晒太阳。 老师走到一个学生身边:美丽的孔雀,请给九色鹿打个招呼吧,夸夸它。
老师又走到一个学生身边:可爱的乌鸦小姐,来,你也给九色鹿打个招呼。
学生变换角色夸夸九色鹿的美丽。
2.当九色鹿把调达救上岸时,让学生变换调达的角色上前交流。
老师走近一个个学生说:调达先生,面对你的救命恩人,你现在想说什么?
学生先用课文中句子说一说,学生评价一下调达说这些话时真诚吗?让调达加上体态语言再次说一说,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话。
3.当调达站在皇榜跟前时,让学生感受调达的内心变化。
老师把一名学生带到黑板前,面对空无一字的黑板引导说:调达,请把皇榜内容读一下。让学生想象皇榜内容说一说。
读完皇榜采访学生:此时,看到皇榜,你心里在想什么?教师和学生对他进行采访,进一步感受调达此时内心的挣扎与选择,体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当九色鹿被军队围起来时,让一名学生变成调达的角色跟着国王,走到一名学生跟前变换九色鹿的角色。
老师:森林里,九色鹿睡得正香,睁开眼睛吓了一跳,你看到了什么?你心里最生气的是什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用不同方式让九色鹿把文中的句子读好、表演好。
在教学中,情境不断改变,学生角色随时发生变化:调达、九色鹿、孔雀、乌鸦、国王……可以变成任何一个,学生在体验中模仿、交流、表演,从而感受人物形象。學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思考、表达、呈现,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更好理解,也是在玩中回归童真。
五、结束语
玩是孩子的天性,鲁迅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游戏是儿童最正常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孩子的天职是玩耍”,这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儿童中心的标语。在孩子心中,一切都是学习,都是游戏。教育的任务是唤醒与激发,并循自身的规律获得自由生长,而老师就是孩子的精神供氧者,也是快乐制造者。当我们的课堂中儿童更像儿童,充满童真、童趣、童乐,没有了那些虚假的、机械僵硬的形式。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好玩的,才是学生喜欢的。天性释放的语文课堂,儿童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有成长中的幸福与快乐。
参考文献:
[1]孙瑞雪.爱和自由[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2](英)马丁.解放孩子的潜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8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