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小学生语文朗读兴趣点滴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基本功。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但是,却有不少小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朗读的兴趣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是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二是丰富形式,调动朗读兴趣;三是以评促读,强化朗读兴趣;四是教会方法,提升朗读兴趣;五是课外拓展,巩固朗读兴趣。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朗读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2-0211-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将会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有了朗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朗读产生主动需要。无论是对课内朗读的指导,还是对课外阅读的评价,无论是对课外读物的选择,还是对课内朗读的互动研究等,我们都要使孩子们保持对朗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1.挖掘教材魅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部分都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我每备一节课,一边揣摩学生心理,一边认真研究教材,提炼课文的亮点、趣點,精心设计课堂的开场白——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一句动情启扉的话语,一个游戏,一个谜语,一首歌曲……实践证明:一个能紧扣课文、引人入胜的导课,常常能使学生对课文“一见钟情”,很快陶醉其中。
  2.巧用信息技术手段。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课文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有的年代较远,如《长征》、《我的战友邱少云》、《狱中联欢》等;有的地域较远,如《桂林山水》、《草原》、《海上日出》等等。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下载相关课件,拉近学生与作品、作者的距离,让学生在课件创设的情境中,去读、去感悟,以走进作品,走入作者心灵。
  二、丰富形式,调动朗读兴趣
  在语文课上,每节课要进行多次朗读,如何在每次朗读中都能使学生充满激情?只有在朗读形式上下功夫,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读等等,我根据各类学生的特点和课堂气氛,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朗读形式。
  三、以评促读,强化朗读兴趣
  渴望被他人认可,是人之常情。对学生的朗读,及时作出客观地评价,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有利于提高朗读水平,强化朗读兴趣。评价,可以是师生间的,也可以是学生间的,还可以自我评价。同时注意,评价要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不能泛泛而平,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可以从字音、音重、通顺、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只要某方面做得好,就要鼓励,并予以肯定,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兴趣,会自觉地去练习。
  四、教会方法,提升朗读兴趣
  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极易产生出兴趣的火花,所以技巧很关键,这因文而异。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能使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升朗读兴趣。
  五、课外拓展,巩固朗读兴趣
  由于受时间和教学任务的限制,课内的朗读量是有限的,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朗读兴趣,我经常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比如各类形式和内容的朗诵会:有诗歌朗诵,四大名著的精彩片断朗诵,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对白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大大满足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经验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内在的动力,它会促进人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创设朗读情境,采用多种形式去训练,就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果我们再加以引导、强化、巩固,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越来越高,对课文的理解也就越来越透彻,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就会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课程标准新教案.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
  [3]陕西教育.陕西教育报刊社有限公司,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3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