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生成为网民中占比最高的群体,但是由于环境和自身原因,高校学生在网络新媒体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而且,当代高校学生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所以,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关乎高校文化功能的实现,关乎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关乎优秀文化的传承,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关乎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010-02
一、新媒体与高校学生使用新媒体现状
1.新媒体及其特点。
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等而产生的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其最大特点是去中心化;其次是应用载体丰富多样,信息呈弥漫状传播;第三是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聚众能力和沟通能力十分强大;第四是无纸化轻量实时传送。
2.高校学生使用新媒体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9年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共计8.29亿,手机网民为8.17亿,其中学生占比25.4%,是占比最高的群体。因为中小学生手机管控较为严格,所以,高校学生占绝大多数。根据对我校19个专业154名学生的调研数据显示,我校学生每天浏览手机超过一小时的为100%,超过三小时的为65.8%,超过5小时的为8.7%。数字触目惊心,高校学生已然成为“低头族”的主力军。
二、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成因分析
1.现状。
(1)文化主体意识具有片面性,感性大于理性。通常仅满足于对文化要点和常识的学习和记忆,对于文化现象的表现及成因不感兴趣,缺乏深入学习。
(2)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文化主体意识有一定的缺失,从而导致文化不自信。
(3)由于文化自信不足,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由于“泛娱乐化”和“快餐文化”的影响,高校学生对外来文化特别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形成了错误的认知。文化自信不足然后崇拜外来文化,崇拜外来文化越发文化自信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2.成因。
如笔者前文《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传统文化教学研究》所述,导致高校学生文化自信不足的原因大致如下: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外来文化的影响;新媒体对传统文化权威的削弱。
三、新媒体对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由于前述新媒体的各种特点,新媒体为高校学生文化培育带来的机遇为:丰富了传播的容量;扩大了时空领域,能更及时、更广发地传播信息;传播中的互动性打破了传统的单向、简单双向的传播模式;降低了传播成本,拓宽了高校学生的视野和社交范围。
但是,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的,由于教育主体去中心化,高校学生面对海量信息时,分不清主次真伪,容易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认同,从而削弱文化自信,因此对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刻不容缓。信息呈弥漫状传播,表现出速度快、频次高、容量巨等特点,在有利于信息传播的同时,又对信息监管提出了挑战。话题式的传播方式,容易导致主观化、浅显化,最终弱化高校学生的思考能力。碎片式、即时性的传播导向性差,分享式传播助推了高校学生的浮躁心理。教育内容的现实化,将严肃的传统文化变为美味的心灵鸡汤,在迎合高校学生求知口味的同时,也容易导致庸俗化。教育环境的隐匿化,使得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死灰复燃,防范工作任重道远。综上,在新媒体视角下,网络文化建设难度不降反升,所以,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必须审慎。
四、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索
1.牢记阵地意识、安全意识、自信意识、路径意识,提高认识、坚定信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努力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为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
2.“四个自信”相辅相成,以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促进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推进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
3.加强对现实生活中网络次文化的规范和疏导。由于新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衍生出大量的网络歌曲、网络文学、网络语言,一经产生立刻受到高校学生的追捧和使用,对传统的艺术经典和规范语言产生了冲击,甚至,导致部分小学生都不知道,哪个成语才是原来的,哪个历史故事才是真实的。但是,网络次文化既然有市场,那么就不能强行禁止,“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所以,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加强对网络次文化的规范和疏导。
4.加强创新,培育特色网络文化。目前国内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大都是从国外购买版权,改编而成,自创的反而不受重视。鉴于此,网络文化应加强创新,占得先机,着力培育特色文化,加强文化传播,切实增强文化自信。
5.借助或建設教育、学习平台,创新网络文化学习新形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采用微课、慕课等网络课堂形式,增加受众,扩大课堂容量。目前我校正在积极建设网络在线课程,相信不远的将来,学生就能享受到网课建设的福利。利用学习平台,举办文化知识竞赛、讲堂等,吸引学生学习。
6.提高高校学生媒介素养。加强高校学生网络法规、网络道德、信息鉴别能力教育,提高高校学生媒介素养,从主观方面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7.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目前我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思路明确、导向积极,校园官网成为校园文化宣传的主阵地,各系部的微信公众号也已成为校园文化宣传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加强考核和表彰,极大地调动了宣传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从学院宣传部到各系部的宣传工作者,建立了一支包括专职媒体人、教师通讯员、学生记者在内的校园宣传的有生力量,极为有力的保障了我校的校园文化宣传工作。同时在教学区、生活区、图书馆等都设置了宣传政治理论知识和优秀文化的LED屏,随时随地加强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同时,也成立了专门的部门,通过技术手段,对负面信息加以监管。所以,我校目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国庆,陈波.“互联网+”时代下培养高校学生文化自信途径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8):77-81.
[2]黄翠瑶.高校文化自信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98-101.
[3]杨茹,张楚乔.网络社交媒体运用与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培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8(3):73-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9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