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核心素养教育是目前高中教学的关键,教育者要随时调换教育教学的方式,掌握高考考点的脉络,把化学核心素养专门渗透到讲授过程中,指导学生在研习常识的基础上促成本身才能的全面、健康发展,这是每一位化学教师的责任。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教学;培养
   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含义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化学这门科目的主要素养,它不会因为时间或者空间的改变而改变,是化学科目原本就有的主要素养,是其他科目的素养没法取代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研习化学常识处理生活中现实问题的本领和思想。化学核心修养具有全面、稳定、操作等特点,这正是高中生所需求的。
   二、培育化学核心素养改变教育观点
   目前在许多高中化学讲授中,执教者要让学生应付考试,让学生死板记忆教材中的化学公式和关键的化学反应,完全忽视了学生的研习乐趣和主动性,使本来有趣味的化学实验课转变为乏味的背诵课。为了培育高中生的研习乐趣,提高学生的整体化学核心素养,需要在讲授时多做实验。例如,使清水变为牛奶的实验,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认真检查,并且将实验规律介绍给学生听,当学生全神贯注听课时,不但能够使学生了解实验原理,还能使学生记住实验原理,继而让学生对化学实验有了乐趣。在学生驾驭实验操控以后,执教者就能够对物质的状况改变进行解说,使学生清楚其中的根本原理,继而让学生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减少负担。通过激发学生乐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化学思想,在大脑中确立正确的核心素养。
   三、培育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方法
   (一)加大结构性质的联系
   化学是用微观解释宏观性质的一门科目,与其他科目不一样的思想方法就是宏观和微观的关联。目前,化学符号已经成为化学科目的通用符号,不但能够用微观说明物质的构成和演变,也能够用宏观展现物质的形状和本质,能说化学语句是连接宏观和微观的关键。所以,增强结构性质的联系也要加强化学中微观、宏观和标志三重世界的结合。
   比如,在有关“分子和原子”的内容讲授中,为了让学生对具有微观性的分子、原子这两种物质有一个宏观的了解,教育者将大豆与小米这两类物质相混合,让学生获取有关分子、原子特点的认识。当学生了解到分子与原子之间的不同以后,执教者再加深指导,“分子之间会不会存在间隙?”通过问题的考虑与探寻,让学生强化对常识的了解。在这个例子中,分子和原子属于微观世界中的东西,而大豆和小米则是宏观世界中的东西,其中这两个物质之间的特点差别就是“标志”。把三个要素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化学常识。
   (二)加强反应原理的教学
   在化学变化中,即使是在常温下产生了变化,也有相应的变化条件,而且也有守恒能量等方面的原理。
   (三)注重科学伦理的教育
   人在无拘无束生存的同时又要担当没法推辞的义务,不能由于谋取私利而伤害人们身体和正常环境,这是当前化学服务社会的科学伦理价值观取向。
   (四)注重化学思维的引导
   每种学科都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而化学思想拥有比能力和素养更高的地位。化学的思想形成要以“布局确定性质、确定利用”或“应用变化性质、变化布局”为根基,才可以为以后“化学宏观、微观、标志的三重联合”思想形成打下底子。
   (五)创建真实问题的情景
   科学探究都是由处理问题开始的,问题才是科学探究的开端,越是真正的问题,越能激发学生的研习乐趣。而且学生运用自身已有的常识处理相关问题,在继续考虑和探讨的过程中获得较多的新常识。在化学物质的形成、性质和运用探求的过程中进行实验,是完成探究的关键方式。因此,教育者在讲授化学时,要借助和学生实际紧密相关的现实情景建立问题,才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考乐趣和化学观念。
   例如,教育者可以提问学生“交警是使用乙醇的什么性质和化学原理来辨别司机是不是酒后驾车?”“在制取氢气时为何只可以把Zn当做原料,却不是利用Mg和Fe?”等问题,学生在独立考虑、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就可以依据问题设定实验目的进行实验,在进行实验和剖析的过程中就能够运用自身的化学思想处理现实问题,在彻底了解有关物质的形成、特性、运用等问题时,就可以根据科学探求中包含的预设案例进行实验、剖析结果,最终得出结果,构成一套有顺序的探寻形式,进一步全方位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验探求本领和相关化学素养。下面以一节课的讲授来详细说明在化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1.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讲授内容为北师大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第3小节,通过《必修2》和《化学反应原理》以前的学习学生完全理解了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现状和化学平衡常量;本节课重点探究变化条件对可逆反应的作用来了解平衡移动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现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通过这节内容的研习,学生可以初步形成对平衡移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并且加强对平衡移动的认识,为化学2(必修)中的电解质溶液内容、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研习打下根基,为以后的研习打好基础。所以,本阶段承前啟后,特别关键。
   2.教学目标确立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这节课确定了三个方面的研习目的:
   (1)除了驾驭基础定义和平衡移动原理以外,通过学习勒夏特列原理对平衡移动现状进行剖析和辨别,培育学生的思维本领和常识迁移才能。
   (2)通过实验探讨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干扰,培育学生使用实验探讨、剖析、处理问题的本领。
   (3)以小组协作研习为方式,通过体会“找到问题、处理问题、构成方法式”的过程,培育科学精神、协作精神和通过表象看实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3.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曾经研习过化学平衡的常识,所以对化学平衡现状可以进行判别,同时能够运用化学平衡常量做出有关估计。这节内容完成以后,课本上的内容虽然完成了,可是真正困难的仍然是图像、等效均衡、产业利用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进程需要简单明了,深入浅出,使学生有明晰的思维过程。因此这一单元第一课,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创建对平衡转移的基本常识内容的框架。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把教授“产业应用”“图像专题”“等效均衡”等知识作为要点来学,将化学平衡转移的常识教授得非常深入。
   4.课堂小结
   这次讲授进程选用活动单方式,使用题目启动,通过以上几个认识矛盾激起学生的自动思考,完全表现出了“教育者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多个步骤,设立多个讲授方向,用目的教育指导教和学的进程,通过学生对平衡转移干扰要素的谈论,掌握平衡转移最后获得勒夏特列原理,做完全部的探讨进程。
   5.课堂教学启示
   (1)彰显学科思想。这节课的实质是对常识的掌握,知识量较大,最关键的是通过各种复杂的化学表象找到其中相同的规律、广泛道理的认知,体现教学思想。教育计划要在“变”上多做些重点内容,了解转移,了解生活中“变”的缘由,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平衡转移的思想,速度的不一样变成转移的实际原因,培养学生从速度的转变推测平衡转移的思想方式,形成速度转变诱发移动、移动创建新平衡的根本化学看法。从表象到实质,开拓学生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平衡思维的魅力。
   (2)突出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确立是新课程的明显特征之一,目的是“寻求研习成果”到“重视研习的进程”,重视学生研习进程中积极的经历和科学思维的方式。这节课的教育目的程序清楚,从表象到实质,从表象到规律,讲授进程便是不竭地指导学生向前的进程。通过“平衡→转移→平衡”的“特别题目→广泛规律→详细使用”的研习进程。著名的教育家曾杜威提道:“在学校取得知识的真正目的是,当它需求的时候,追寻怎样取得学问,而不是学问自身。”学问应该是学生本身构造的,这节内容的讲授计划体现了一个有用的进程和方式,使学生可以看出问题、解决问题,就像钻研催化剂对平衡干扰时采取谈论的方式,引起学生考虑问题,等同速度的转变,平衡是怎样变化的?方式别致,合作恰当,使学生在思想的矛盾碰撞过程中,不但可以体会到剖析思想的趣味,又能够倾听别人的见解,切实感觉到互助和交流的必要性。
   (3)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激起学生兴趣可以在这节内容上做很多设计,比如实验教育、Prezi课件、谈论讲授等,但是乐趣并不是最终目的,能启发思考才是重点。
   联系学生培养核心素养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及目前化学教学的状况,综合认为化学科目核心素养要注重下面几个问题。
   ①不可忽略关于学生研习兴趣的激励与保持。
   ②指导学生全面构建知识体系。
   ③探求创新性教育的途徑,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这节课注重培育学生可持续学习本领,激励自我思考。笔者以为教育变革只是过程,提高教育品格才是真正的目标,所以,抛弃粉饰的痕迹,追寻自然美丽,这才是关键所在,育人才是真正的目标。课堂讲授变革不但是为了变革,也是为了让教育者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好,让师生的生活和生命由于课堂教育而愈加快乐和充实。教育永远在路上,要淡化所有变革的方法与工具,真正立足于学科教育的实质,使课堂教学变革走在自然、本真、唯美的路上。
   综上所述,人们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给予了许多关注,所以,高中化学课程的开展中务必强化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使化学教学更加适合时代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田晓梅,康宁,赵俊东,等.加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2016年高考化学探究性试题的分析与启示[J].考试研究,2017(2):36-44.
   [2]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4):9-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0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