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史料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进行培养的一个重要素材,在教学中运用史料,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历史,拉近历史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分析了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史料;高中历史;应用探究
历史史料是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无论是历史的研究还是教学都需要先对史料进行研究以及分析,只有有效地运用史料,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而当前历史教材引文资料有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史料分析以及处理能力,运用史料直观地进行教学,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对他们的认知能力进行培养,引导他们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的必要性
1.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学生只有拥有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教学能够顺利进行,这对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具有积极影响。史料中包含丰富的内涵,其中有很多内容生动有趣的小材料,通过这些短小的史料记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探究欲望。且有趣短小的文字史料和容易明白理解的图片史料,可以有效地在高中历史课本中穿插,在不影响教材排版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2.深化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历史思维
史料具有显著的特点,能够生动、直观地体现历史发生的过程和原因,能够对历史的真实面貌进行还原,加深教材内容,激活历史知识,还可以对学生的知识视野进行拓展,补充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历史知识,能够深入认识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影响。
3.有理有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并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历史经验中成长为有思想和作为的人,而并非单一背诵某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或权威的解释。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尽量多给学生补充一些历史知识,让他们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有关学术观点中主动探索以及研究历史事实。教师对史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教材中提供的结论进行印证,形成自己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看法或者是感悟,讓他们在学习中可以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还可以通过探索以及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让他们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学习更多的技巧,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效果。
4.高考命题特点决定
高考的命题特点,使得历史教学需要进行史料教学。近些年来,高考中的史料占比在不断增长,其对于学生学科能力的考查不断加强,差不多所有的设问都指向分析及概括材料。这一命题特点,需要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史料,教师除了要对教材中的图文形式史料进行全面的利用外,还需要从课外收集各种对教学有帮助的素材,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他们主动进行探究,引导他们从史料中获得历史,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的策略
1.在教学中运用史料,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可以创设情境,进而对学生开展研究学习方法方面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史料时,要创设对应的情境,让学生可以在情境中体验历史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升教学的针对性[1]。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运用互动合作和情境的方式,要侧重于教授学生认识历史,利用多样化的方法分析历史。如探究法,让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历史,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史料,需要正确指导学生,让他们可以学会在史料中找出自己需要的理论依据,进而在脑海中重演历史。教师结合史料创设相应的情境,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过程,加深他们的感悟,让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史论结合。创设史料情境,还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历史知识,这样学生也不容易忘记。教师在创设史料情境时,需要注重史料的运用细节,正确引导学生的研究方向,提升他们的研究效率和效果,让他们的研究更具目的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思考有关的史料内容以及情境,并且进行合理分析,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进一步理解及感悟历史,有效掌握历史知识。比如,在学习“多极化世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国家的代表发言,通过这样决策、讨论以及重演的策略,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多极化的趋势。
2.合理选择史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史料,就需要先考虑搜集和筛选的史料是不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只有学生拥有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史料的运用就是一种有效的措施。比如,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在影视作品中凡是出现圣旨,一般前面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然而在汉武帝之前的诏书并不是这样的,其是“诏曰”“制曰”,这就体现出了董仲舒的思想,即君权神授。在学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教师要想更好地讲授改革给农民带来的重要影响,就可以在课堂上背诵当时凤阳很流行的两首打油诗,在改革之前是“凤阳地多不产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可以看到改革之前对于凤阳情况的描述,其中并没有直接写穷字,当时这样的描述却更能生动形象地体现该地的贫穷状况;改革之后,打油诗的描述就变成了“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吃出金凤凰”,可以看出和改革之前有很大的差距,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改革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3.创设问题,锻炼学生的史料思维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师可以创设问题,进而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和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掌握史料的种类,按照史料中的内容正确设置问题,让学生能够逐渐研究史料,灵活思考教师的提问,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具有积极影响[2]。教师在基于史料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设置要体现出联系性。比如,在讲解一个国家的体制时,就可以先对有关的内容设置问题,如这个国家的原则、宪法、不足以及历史影响等。这些问题之间都是具有联系的,且不是相同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全面运用这一点开展史料教学,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有关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对学生的史料思维进行锻炼和提升,对学生以后灵活运用史料解答历史问题具有积极影响,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历史思维。
4.充分利用多种版本课程的典型资料
历史教材有很多的版本,每个版本的教材在特点方面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对不同版本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比如,人民版教材就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模块,有很多的史料,然而在“工业革命”教学中,课本上的资料卡片对于其概念的介绍层次比较浅,也没有全面介绍工业革命对手工工厂的影响。所以,教师就可以整合不同版本的课本,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丰富。
要想更好地给学生教授科技革命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搜集科技方面的有关知识,如罗盘、印刷术、火药等,进而展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分别介绍每种科技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認识工业革命。
5.从生活中挖掘史料
历史资料并非单单存在于历史文献中,还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教师可以全面挖掘生活中的史料,挖掘和学生生活较近的史料,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历史事件。在很多地方都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如家庭收藏、影视资料、民间传说、地方志、名胜古迹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全面运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史料,这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趣味性的提升。比如,在学习“古代商业的发展”时,讲授的是晋商的发展史,通过创办票号提供放贷、存款和汇兑等业务,逐渐拓展到全国范围内,甚至是国外。要想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晋商发展的辉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晋商文化博物馆、晋商大院、晋商创办的票号等。还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影视作品来了解,如《那年花开月正圆》《乔家大院》等,让他们感受晋商当年的创业历程。
6.利用史料来弥补课程教材的不足
在历史学习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但是因为教材的篇幅有限,当前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讲解历史事件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只是初步了解历史事件,然而在掌握史料上较为有限,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补充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做到“论从史出”。比如,在学习“中央集权制度”有关内容时,课本上只是讲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来源,如郡县制等。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认识该制度给不同阶层带来的重大影响。教师可以从《礼部志稿》《明史刑法志》和《中国古代通史》中,或者是从现代媒体中选择一些对该制度评价的资料,使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君主专制制度,对教材中史料不足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丰富。
综上所述,注重史料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对他们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所以,要想有效发挥史料的作用,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尹成杰.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8).
[2]陈文华.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8(1).
作者简介:丁俊昌(1985.01—),男,土族,甘肃天祝人,本科,中学二级,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0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