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工程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如何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大课题。在应用型本科教育已形成政府监管、课程改革、产教融合多方作用的质量管理模式的大背景下,依托校企合作模式,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建立起非常多样灵活的实践教学形式,如融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课堂的学与课外的练、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参与实践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 键 词] 工程实践能力;高等院校;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9-0008-02
一、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及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工程师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中工科专业的育人目标。将学子都培养成现代化工程师的关键是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提升他们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高等院校中工科专业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这些特点与要求落实在学生身上就要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教育部发布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出:我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型发展大国,就要坚定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理念,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造就和培养一大批高质量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理科工科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需要的各行各业的工程技术人才。但是,由于我国受几千年应试教育的影响,“死读书、读死书”的思想延续至今,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育人环节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教学环节中实践薄弱,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和训练。这就导致高校培养的工科学生社会竞争能力比较弱,不符合社会的要求。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来看,他们认为毕业生大都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不够强,不能完美适应社会要求。这警醒我们,高等院校的工科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课程安排务必满足实用性和适用性的要求,在强调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高等学校的育人体系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教育思想僵化老套,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学形式单一,以老师讲授为主,缺少实践活动和课程;教育部门对学校缺少实际支持;学校内各部门缺少沟通和配合;教育体系不够灵活等。种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一)教育思想僵化老套,教学形式单一
很多高等学校依然存在轻视社会实践,注重基础理论知识;轻视培养学生能力,注重传授学科知识的现象。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认真备课,只讲授书本上的知识,而不对其他知识进行扩充,也不让学生亲自实践,导致学生缺乏对该专业的兴趣,对专业的就业领悟和就业形势感到迷茫。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善于独立思考,结果就是许多学生产生倦怠心理,消极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做出假设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学习。
(二)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就学校而言,实践教学尚未构建完善的体系,前期资金和经济投入少,导致高校缺乏实践教学的资金;对高校而言,实验室设备不完善,不能充足保障学生的需求;就建设实践基地而言,由于学校可以拿出的资金有限,又不能提出一些诱人的吸引企业合作的条件,导致一些单位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和利益收支后,不愿意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学生有效参与实践,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渠道被切断。
(三)高校教师队伍工程背景不足,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刚刚研究生毕业或者博士毕业的年轻教师很难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是因为他们本就整天与论文打交道,很少走进企业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缺乏实践经验,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比较欠缺。
三、构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作为教育教学各要素组成的密切联系构成的整体,人才培养工作想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一)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制定教学目标体系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
首先高等院校高校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工程项目人才制定详细的培养体系,重视工科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奠基工程学科理论知识基石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在学习生活中树立现代化工程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要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养成,树立现代化工程学科教育观。
2.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过程中加大工程实践的比例
从开设工程学科起,我国的育人模式、教学方法都很模糊,不详细。虽然一直在强调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高等教育委员会并没有据此专门制定配套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因此,很多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依然很薄弱。针对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教学安排中,理论课课时太多,占总课时比重太大,然而实践课的课时却相对很少,占总课时的比例太小,并且就算有些学校开设了实践课,分配了实习车间或者实习基地,也只是流于形式,效果很不理想,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必须加大实践课的比例。 (二)不断推进课程教学的体系改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理论课程设置改革,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四年级开始就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就业意愿,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进行分类。例如,有的学生毕业后倾向于直接就业。所以,在对这类学生进行培养的同时,就给他们争取去企业实习的机会,培养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合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尽可能提供良好条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了解决重理论、轻实践,重视知识授受、忽略培养能力,书本知识与实践应用脱节等一系列的問题,加大对实践参与环节与机械应用能力的重视。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规范建立实验室的管理,对学生开放,为他们提供活动平台。
(三)完善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1.大力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
一个教师的学科背景、社会阅历以及知识储备,不但反映了一名教师的理论基础,也反映了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参与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学校要支持、鼓励教师接触企业生产过程,为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更新工程教育理念提供渠道;针对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2.开放实验室施行准入制度,与企业合作并建立工程实习基地和实习车间
培养工科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本保障是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实习场地,学校研究室对学生开放。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科学研究、发展学生独立个性、独立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外界条件,同时也从制度层面上保障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和提升。
3.改革学分制,增加实践活动学分,鼓励创新比赛
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和企业实习的积极性,开展各式各样的科技活动,为学生的就业兴趣和就业方向提供积极引导。
(四)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为了达到产教融合的目的,学校和企业积极展开合作,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将实训平台建设成一流的高等学院工科学子的实习和实训基地,完善新的育人环境,进一步提升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工程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应当具备的主要能力之一,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更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多元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工程项目的现代化创新人才,建立健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我国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力度,进一步提升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秋明,宋昕,刘志刚,等.依托智能制造挑战赛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11(11):190-193.
[2]关威.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才智,2018(27):78-79.
[3]李晓晓,孙付春.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6):115-120.
[4]程懿奎.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9(38):53-54.
[5]任大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控制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8(8):193-1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42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