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塑造思想、升华情感回归德育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德育课的本质教学目标是要塑造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使之成为一个能正确理解客观世界,并以自己的精神世界去实践客观外部世界的人。因此,德育课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环节在内,在逻辑上必然是以塑造学生思想、升华学生情感作为德育课教学的逻辑起点和归宿。
[关 键 词] 思想;情感;德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0-0186-02
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會“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
德育课有效教学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颇丰。然而我们理性地反思整个有效教学探索和实践过程,还是发现不少问题。
1. 研究性学习煞有介事。研究性学习没有研究的基础,有些学习任务本身缺乏研究基础和必要性。
2.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是一种品质,不是一种形式的追求。不少课堂上可见到一些看起来热闹,但实质上低效的合作学习、讨论、实践,这些合作很少引起学生情感的碰撞,思想的交流。有些问题实际上不需合作同样能解决。
3. 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正确的人本化的观念。然而过分强调学生自主,丢弃教师引导地位,导致课堂教学过程的逻辑推进受阻,那学生的发展也是不明显的,那他们将会在低水平、低层面徘徊。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没有深入学生情感与思维;引起思想灵魂共鸣的时候甚少;引起道德精神、良知、价值观震动的例子甚少。情感与思想的坚冰没有被有效打破。
以下是我在德育课教学的一些实践和感受,希望能以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任务、讨论等要真正深入学生情感和思想世界,引起他们的情感认同和思想共鸣
在讲哲学与人生中“自觉能动性与自强不息”一课时, 物流班有个男生。因为有伤及自尊的顾虑,我没有把问题直接向他提出。我向全班提出问题:大家是否经历过挫折?认为自己是个自强的人吗?期望通过侧面去触动这个学生的心灵。
这个学生很大声说:老师,我就很自强!接下来的过程就水到渠成了,我激励他说说自己的自强。学生说:小时候因为意外失去一只眼睛,所以小时候我很自卑。但现在不是,我觉得自己与其他人没什么区别,我比很多人更好、更幸福,做人就要自信、坚强。我成绩不好,但我毕业后想创业,希望能干点自己的事业出来,小小的事业也行。所以我觉得自己就很自强。他的神情和语气充满力量,他的表达从没如此流畅。作为老师,我无法用言语去表达我对他的赞许。全班爆发雷鸣般的掌声,有男生大喊:阿锋,好样的!在这样充满精神和情感张力的时刻,老师这时候再做什么样的补充都显得多余,跟着一起鼓掌就好。
通常而言,这一课在教学处理上可以列举古今中外自强不息的人物及事迹,让学生搜集资料展示并谈谈感受。但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课堂人物事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缺乏情感共鸣。有效教学要求课堂教学把更多话语权交给学生,这种话语权应该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思想。学生的现身说法把当“高大全”的人生道理变成学生自己的言语,学生参与到课堂建构的时候,德育课的有效性不言而喻。
其他学生被这个生理缺陷的同学感染,情感、思想、精神都获得一次洗礼;而这位学生获得了满足和喜悦。这正好对应一句我认可并实践的话:课堂应当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和问题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活动只是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感悟和思考,以形成观念和价值判断并内化为思想和精神。
比如讲“量变与质变”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知道量变指程度变化,质变指性质变化。但还不能进一步理解并与生活相联系。恰逢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下面一座火山喷发,影响各国航空业。因此我以火山喷发作为理解量变与质变原理的活动提出问题:
1.火山为什么会爆发?用量变和质变原理能否找到联系?
2.如果有联系,量变指的是什么?质变指的又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写出小组答案,经过老师引导分析、整理概括,最后得出结论。
现象分析:火山爆发是因为地底岩浆及热气体不断积累形成巨大压力,最终冲破地壳阻碍,岩浆、热气体、火山灰喷射而出的自然现象。
哲学理解:岩浆及热气体不断积累是量变,火山由相对静止状态变成喷发的运动状态就是质变。
这个时候学生的辩证思维刚刚启动,必须扩大其视觉和引导其进行更深入的逻辑思考。我把焦点从自然界引到人类社会中,提问:火山爆发和人的什么日常行为有相似之处?
学生说出好几种答案:发怒、生气、疯狂等。
教师问:人为什么会发怒、生气、疯狂? 学生:忍很久了、压力过大、紧张、碰见恐怖的东西等。
教师提问:最近什么社会热点事件和大家所说这些原因有关?
学生回答。
学生这个时候的思考对象还相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继续提出问题。
教师问:你觉得在你的生活周围谁的压力比较大?
有不少学生答:父母!
师:为什么压力比较大?
学生七嘴八舌:工作压力、同事关系、不顺心啊……
师:那你们自己有压力吗?来自哪里?
学生:有压力,主要是来自以后毕业找工作……
整个问答层层深入到這里可以说很深刻了。我用舒缓严肃的语调说;同学们,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压力很大。你们的父母承受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所以,请你们要理解父母,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另外,大家要了解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碰到问题困难要多和父母、老师、同学、朋友沟通……从这个过程和最后的小结看,能够真正体现对学生三维学习目标的努力,从自然界、人类社会、自己的切身感受,层层推进渗透:认识自然常识,关心社会热点,关心父母,并内化为情感和思想。
三、师生交流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学生的情感思想不仅包括感情、观念、价值观,还应该包括创新意识、批判精神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时,要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书本和老师的见解,培养批判质疑精神。
在讲哲学与人生“联系的多样性”一课时:播放完青藏高原和青藏铁路的视频,打出讨论主题:青藏铁路的开通给西藏地区带来哪些积极作用?
各小组讨论后,得出小组答案,汇总在黑板后,我认为进行总结还为时尚早。我对学生说:你们可以比书上的答案做得更好、更全面,尝试从别的方向思考。
有个女生说:“老师,我认为青藏铁路不一定是好事,也会带来不好的东西。”(就问题本身的语句组织看,是不会让人往负面影响方面思考的)
我赞许说:“看来XXX同学有很好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请给大家阐述你的观点,最好有事实证明。”
这个女学生说:事情总是有好有坏啊,如修建青藏铁路就破坏了藏羚羊的生活环境。还有就是肯定破坏了那里的一些环境,可能还有别的……
这个学生体现的不仅仅是创造性思维,更是一种批判、质疑精神,体现出学生独立思维、人格、意志等思想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
有效的德育课堂教学积淀下来的应当是一种情感、思维方式和思想精神的认同,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能够唱、演固然是好,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过程背后能够体现真正意义。所以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性分析、深深的感动、瞬间的震撼、静静的凝听都是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德育教师在整个德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去塑造学生思想,升华学生情感,让德育教学回归其本质。
参考文献:
[1]徐金才,何云峰.道德课堂[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缪惠安.思透则新思新则进[J].中学政治参考,201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68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