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衰看国人音乐审美的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浚资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学科,在研究时应该时刻保持人文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不可否认的是音乐学研究的主体对象是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其背后所蕴含的民俗价值、反映出的社会风向也应被音乐学研究者所关注。李诗原教授曾说“我们的音乐研究几乎都在谈音乐,很少谈音乐文化,或者说很少显露出那种旨在通过音乐研究指涉总体文化的价值取向。”基于此,此篇论文旨在通过研究以皮影戏为例的中国传统音乐大致的发展脉络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来反映当代国人音乐审美的变化以及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转变。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音乐学研究;文化价值取向;音乐审美
  【中图分类号】J61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是融合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文人、宫廷乐人以及其他阶层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精神诉求,审美品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中国的历朝历代都具有诸多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功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的生存土壤和发展方式,中国传统音乐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又能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中人民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音乐审美态度。
  中国的传统音乐在封建社会时期始终是以一个主流的艺术形态存在,多种功能并存的特点是与当下中国传统音乐区分的重要标志。要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变化与人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态度的关系就要将音乐与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综合起来分析,有整体把握的意识,运用功能主义的理论对不同社会时期的中国传统音乐的功能进行分析进而反映出人的审美态度及文化价值取向。
  一、回到历史的田野
  (一)古代封建社会时期
  以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皮影戏来看,在中国古代,皮影戏的存在不单单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供人民欣赏,它更多的是依附着一系列的仪式功能而存在。“在战国时期,古人相信灵魂是人的影子和映像,历代巫师驱邪治病的根本原理主要是让灵魂回归人体,故千方百计地招魂,春秋战国以后,光影成像的原理和技艺出现后给了巫师极大的启示,加之古代人民迷信鬼神的特点,很快被巫术用于祭祖招魂等宗教活动中。”在此之后的中国社会中,皮影戏一直与民间习俗紧密联系,共存共生。
  在封建社会中,皮影戲的演出多以“请戏”为主,皮影戏虽然是民间的一种审美娱乐活动,但是皮影戏的演出并不是无故就可以随意表演的,一定要有一定“事由”,或是请神、求神或是谢神等等方可请皮影戏班前来演出。可以说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即为崇神敬鬼,从统治者到庶民皆是如此,音乐作为这种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在广大人民的心中占有非常重的地位,对待皮影戏以及传统音乐的态度都是非常尊重的。
  (二)近代时期
  十九世纪后半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最后一个封建政府倒台,中国进入了一段颠沛流离的动荡时期,军阀混战、倭寇入侵使这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四分五裂,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印刻在每个中国人民的心中。国家的割裂造成了人民生活的动荡,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导致了社会倒退,经济衰退,传承至此几千余年的传统文化也饱受战争的摧残。“随着北伐战争兵连祸接,灾荒不断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社会经济衰败,无论是豪门富户的影戏班子还是农民自娱自乐的影戏班,演出活动日益萧条”。在当时的社会境况中,人民将可以“活下去”放在首位,根本无暇顾及音乐欣赏,鲜有审美娱乐活动。
  (三)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全国各地都在积极进行战后重建,发展经济,人民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国传统音乐又重新受到尊重和保护。许多省市重新组建了皮影剧团,地、县也纷纷建立了各种体制的皮影戏班社,皮影戏的发展又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皮影演出剧目多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以及新中国建设中的劳动楷模为原型,潜移默化地教育广大人民向英雄学习。在当时的环境下,虽有一些外来音乐的传入,但人民的音乐审美取向仍是以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主,中国传统音乐仍占主导地位。
  在改革开放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不断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人民可以接受到的外来音乐文化日益增多,加之当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与文化发达程度远远超过我国,人民对西方国家有一种向往感,西方的流行音乐自然而然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并被接受,早已对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疲劳的中国人一时间以流行音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以此为潮,中国传统音乐逐渐没落。
  二、当代国人文化自信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至今40年的风雨日子里,经济水平、军事水平、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都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到今天,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复兴,不仅是综合国力这种硬实力的复兴,要使十几亿中国人腰板挺得更直,站得更高更重要的是文化软实力的复兴,要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国人民的心中。
  发源于齐鲁大地的泰山皮影经历过往日的辉煌,又面临过发展的困境,但是到了今天,赶上了中华文化复兴的关键机遇期,根据当今的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文化诉求积极转型,将古代皮影戏以“娱神”为主的特点转为“娱人”,扎根城市并结合市场趋势,设立固定的演出剧场,转变演出形式,精简演出时长,创新演出剧目,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群体,让传统的皮影戏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演出剧目多以弘扬正能量的内容居多,可以说功能性与古代封建社会的皮影戏有了较大变化,由实用功能性转为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泰山皮影的转型成功说明当前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越来越强,对待传统音乐的态度开始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观赏皮影演出,认同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
  三、结语
  直到今天,中国的传统音乐经历了由繁荣到衰败再到复兴的坎坷之路,中国的皮影戏也是如此。通过不同社会时期的皮影戏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中的人民对待自己文化的态度以及音乐审美态度。总的来说,从历史到现在,国人对待传统音乐的态度是以重视到忽视再重视的发展趋势。封建社会时期音乐是作为与神灵沟通的一种媒介,在人民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了近代社会,战争因素使得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大多数的普通百姓只祈求可以生存下去,无暇再进行音乐审美活动,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中国的传统音乐也就逐渐衰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几十年向好的发展时期,但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以后,我国西方流行音乐文化的入侵使中国传统音乐逐渐失去年轻受众,中国的传统音乐已失去了历史上的主流音乐地位,大多数已转为存活在乡间的“非主流”音乐形态,大众的音乐审美取向也逐渐接受流行音乐;在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越发强盛,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越来越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已成为“潮流”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音乐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国人的音乐审美逐渐回归。
  参考文献
  [1]李诗原.音乐研究的人文学术价值取向——音乐学术研究的反思与探讨(三)[J].人民音乐,2019(1).
  [2]项阳.功能性、制度、礼俗、两条脉——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史的认知[J].中国音乐,2007(2).
  [3]项阳.接通的意义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王浚资(1995—),男,山东省淄博市,硕士,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