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闽南音乐文化融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的教学分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欣茹

  [摘           要]  闽南音乐文化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了解、认同、接受之后,能有效地传承和延续,发挥良好的传播和宣传作用。就闽南音乐文化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教学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方法和经验进行分享总结,在活动的开展形式、教学创新模式、教学评价的改革等几大方面进行阐述,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成长的快乐体验。
  [关    键   词]  闽南音乐文化;学前教育专业;课题研究;专业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030-02
   早在1990年泉州就将后来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闽南音乐引入中小学课堂;2008年泉州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也就此掀起了各学校开发乡土文化教学的热潮。近年来,根据国家、地方政府关于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和幼儿园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泉州市各幼儿园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多种教育资源进行本土文化课程的选择、生成、运用,使闽南文化课程本土化,打开了地方特色课程教学的新篇章。像刺桐幼儿园的木偶特色课程、幼师附属幼儿园的闽南手工创意课程、泉州实验幼儿园的闽南童谣传唱课程、丰泽幼儿园的闽南戏剧表演课程等。作为培养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从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一直未能体现地方特色,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在课程中未被结合,使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实践产生一定的脱节。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2016—2018年两年的时间里,把“闽南音乐文化进课堂”的课题研究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实践专业课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的责任。将闽南音乐文化融入专业课的学习,使未来的幼儿教师对本地区的文化不仅仅停留在了解和掌握的层面上,而是更深入地理解该地区的文化内涵,把地方特色文化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增强对地方民族文化的敏感度,激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两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很大收获:通过活动形式的创新,建构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课堂的有效率;通过不同学科单一课与综合课相结合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了学习态度。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搭建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平台
   首先,通过“请进来”的专家讲座、地方文艺团体演出,为学生展示地方民族文化的魅力。我们把闽南音乐大师邀请来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让他们感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音乐是泉州人的骄傲,并通过大师的言传身教,过了一把“南音瘾”,使古代文学语言与现代音乐美学能够穿越时空相会。不定期地请来高甲戏团、木偶剧团为学生表演精彩的好戏。他们幽默、风趣、诙谐的语言,精心设计的编排,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地方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
   其次,通过闽南语主持人大赛、闽南语歌曲、童谣大赛,从初赛到复赛再到十佳决赛,经过层层选拔,选出了校园最佳闽南语主持人、最佳闽南语演唱歌手和最佳童谣表演团队。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方面均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表演状态,从内容、形式、舞美、策划等环节,教师只是给予一定范围内的指导,剩下的都由学生独立或团体协作完成,既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又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创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最后,专业实践“移花接木”。通过美工教学活动中闽南元素题材的手工创作思维,把闽南语歌曲与服饰展示、创编闽南风情的舞蹈、闽南童谣演唱、闽南语歌曲表演唱相结合,创编富有童趣的“幼儿闽南音乐童话剧”,把包括口语、美工、声乐、舞蹈、钢琴等各学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达到相互渗透与融会贯通,又很好地给予了实践、表现的空间。
   二、探索、构建综合性的教学创新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有跨门类多、形式多的特点,如何在各学科中渗透、融入闽南音乐文化的学习,使专业课的实践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成为我们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不同模块、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编排设计,把闽南音乐文化与原有的教学内容互为补充,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新鲜又富有创造性,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上大胆突破。
   (一)基础性知识的学习
   一年级的学习任务建立在单一学科课程的基础性学习,从声乐、舞蹈、钢琴、口语、美工等专业实践课程中强化学生的技能基本功和理解、记忆、表现能力。通过大量接触各种题材的闽南音乐文化元素的作品进行演唱、演奏、欣赏、表演和制作,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闽南音乐文化的魅力,挖掘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不断钻研和慢慢养成一种自愿学习的习惯。
   (二)综合性知识的运用
   二年级的教学任务以综合性的学科互补、渗透为主,更强调的是学生学习后的归纳总结与创造性。通过教学模块的整合、改编,把具有闽南音乐文化特色的内容与幼儿园的實践所需相联系,把音乐剧、童话剧目进行创编、改编融入童谣朗诵、演唱、闽南语歌曲创编、闽南幼儿舞蹈创编、惠安女服饰展示、火鼎公婆、拍胸舞等多种闽南特色文化形式,让学生在剧目中磨炼技能综合能力,把唱、弹、说、跳、画、写等多项专业技能的运用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实现跨学科融合。
   (三)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知学合一法
   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微课”等形式,在课前预习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分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课中以学生和教师为课堂的双主体进行有机交换,通过提问、讨论、演示、研究、改进等方法加强课前学习任务,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课后以知识的巩固、复习、评价、拓展等环节为主,再次通过“学习通”、微信等信息化平台进行交流、反馈,进一步提升和延续课堂学习效果。    三、教学评价方式的有效改革
   以往的教学评价形式单一,对学生的评价有局限性。考核内容简单,只是通过作業、考试等形式给予成绩认定,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全面的评价。而现在的考核内容更为全面,以学生的行为表现、知识能力、实践效果、能力提升等方面作为考核因子。要求在评价方式与功能上有所突破,发挥评价的促进教育和自我提升功能,不单从学生的出缺勤率、作业完成率、课堂提问回答的积极性、课前作业的团队协作能力、活动设计完成情况、课后拓展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考核,充分体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
   (一)及时转变观念,促进教学新理念
   强调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让被评价者处于主体地位,使被评价者主动地参与评价,把“每个学生追求发展,追求每个学生发展”作为目标。这样更客观地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了合理的空间,让他们感受到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每个人和自己“赛跑”,为自己的努力“喝彩”,从而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自信心。
   (二)评价内容多样化,形成规范的评价考核体系
   强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能力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以便更准确地检测教学质量与效果。
   首先,从学生课堂的出缺勤率可以反映出他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和喜爱程度。许多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总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时常找理由请假不来,久而久之就感受不到学习的氛围。采用“抱团”的学习模式,学生间互相鼓励、互相扶持依托,每位学生在任务分工上都有“活”干,通过出勤率也能获得肯定,这样慢慢就找到了激发学习的兴趣点。
   其次,从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给予评价,从课前准备到课堂表现到课后的复习、拓展延伸,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有个人积分,还有小组积分的比赛,形成“赶学比拼”的劲头。
   此外,从作品的创新、拓展方面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也通过评价体系给予鼓励和加分。
   最后,对学生的成绩认定采用多项叠加加分的形式,通过多元评价方式,教师也豁然开朗,原来学生的成绩是可以超过预设总分的,学生的潜能是可以被无限激发的。在学期末教师为每位学生制定总结了一张只属于他个人的个性化评价考核表,更好地促进和激励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也不断完善了课程的评价体系。
   (三)采用多元互动,开展综合评价
   评价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小组团队互评等多方评价相结合,注重各教学主体之间的多向沟通交流,强调学生取得的成就和进步来促进身心健康和愉悦。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改变了教师的固化思维,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享受过程,体验快乐
   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许多问题:教学内容、题材的选择规划、素材的收集整理、校本教材的编写等,在失败中不断总结、调整,经过教师一次次的试教,学生一次次的演练,从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的状态中慢慢走向成熟。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把原先静态、单一的课堂变成了流动、立体多向的活跃课堂:不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专家“请进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表演实践的融合搭配;还让课堂之外的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作用,教会学生把“手机联网学习”用到极致。教师的教学授课效果凸显,表达幽默风趣,学生赋予教师的灵感和创造性思维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改观。他们投入地研究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民族文化,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良好的风气在延续。
   当然,我们的课题研究还需要不断论证,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修改。闽南音乐文化是闽南地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它还有许多丰富、优秀的形式和内容,值得我们不断地挖掘、传承,任重道远,我们将责无旁贷地担起大任,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梦明.“双创”背景下融入优秀民族文化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群建设探索[J].广西教育,2017(31).
   [2]王丹丹.闽南文化保护传承乡土音乐教育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
   [3]李晓弘.课题研究成果包装艺术:以《闽南文化进课程》课题研究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
   [4]黄晓军.闽南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幼儿园课程研发[J].福建教育,2018(12).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8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