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中发现规律,规律中提高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严迎旭
摘 要:语文教学是小学中最为核心的教学课程之一,也是学生掌握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语文是一门灵活多变的学科,变化中蕴藏着规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认识到其中的变化,从中掌握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本文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为例(部编本),从生字教学、拼音教学、阅读教学三个方面详细探究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策略,旨在促进语文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规律;变性思维;教学方法;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8B-0052-02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本身既有变,又有不变,不变的是语文学习规律。笔者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发现低年级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不高,学生课堂掌握的知识十分有限,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这是因为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高,无法大量吸收与理解片段化的语文知识,需要语文教师帮助学生从中提炼出学习的规律,化繁为简,为学生构建通往学习语文知识的桥梁。由此可见,基于部编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探究语文教学规律,从规律中制定学习策略,将会起到提质增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从已知到未知,从未知到已知——生字教学
语文教学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础,不仅仅是因为学生需要借助语文去学习其他学科,语文也是学生接触最早的一门学科。当婴儿咿呀学语之时,就已经从父母那里收获了语文知识。每个小学生在正式接触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尤其在高度重视文化教育的今天,大部分小学生较早地掌握了汉字,具备较强的语文理解能力。由此,小学生已知的世界已非常丰富。新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未知世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挖掘未知知识之中的规律,将会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程度,让学生站到更高的知识角度,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发散学生的语文思维,拓展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尤其在生字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很迅速。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生字之间并没有过多的联系,仅能够将其单独进行记忆。对于理解能力十分有限的小学生而言,无规律地记忆大量生字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帮助学生从生字中寻找学习规律,让学生能够将一个又一个生字串连起来,通过彼此的联系增加记忆,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一想二”,帮助学生再次由未知走向已知,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又一次飞升。
例如,在《天地人》一课的教学中,许多小学生在正式入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人”,但在学习“天”与“地”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对此,首先,教师可以从“人”字切入到教学当中,询问学生是否认识“人”,并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人”字像什么,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认为“人”字两撇像双脚或双手。
其次,教师继续说到“我们大家就是人类,也就是人,我们的上空是什么?我们脚踩的又是什么?”,学生自然联想到天与地,利用已知帮助学生学习看似毫无规律的生字,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记忆。
最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天”与“人”字之间的区别,在结合天所在的位置,让学生掌握“天”字的写法。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地”的偏旁,让学生发现“土”,让学生联想到有“土”的就是大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规律。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教师也可以继续进行知识拓展,完成从已知到未知,为学生讲解“坐”字,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记忆,拓展学生的识字量。
二、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一年级小学教学的关键内容,也是小学生理解与学习的难点。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到一些小学生抱怨“阅读太难了”“为什么阅读的每一段都要学?”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且知识视野相对较窄,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认为语文教学十分困难,并只能将有限的视野投入到当下学习的段落当中,无法全面认识到段落对于文章的整体意义,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阅读过程中,形成人为的无规律化。
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小学生认识其中的规律,从整体到局部形成主观的学习印象,而从局部到整体将学生零散的知识再次整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文章思想,形成语文知识体系。
例如,在《比尾巴》一课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先从文章题目入手,让学生知道文章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打开课本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提问“图片中都有哪些小动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孔雀”“猴子”“公鸡”等,形成对于文章内容的大致印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文的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在逐段阅读中掌握“孔雀的尾巴最漂亮”“兔子的尾巴最短”等相关内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以整体角度看待“为什么每个段落介绍了不同小动物的尾巴”这一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主旨内容“比尾巴”这一认识。
通过所举的案例可以看到,局部与整体关系变化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阅读规律的一个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帮助学生从变化中抓住阅读学习的规律,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从变化到不变,从不变到变化——拼音教学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在人们运用的过程中会发生千万种变化。但语言教学有着天然的规律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其中的规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考虑到小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只是从课本中提取有限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依然不佳。如果遵循一定的规律,往往能够渗透更多的知识。因此,如何从语文教学中挖掘出其中的规律也就变得至关重要。其实可以看到语文知识看似内容繁杂,但却有着多种规律,尤其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而言,这种规律往往表现得更加明显,也是最为基础的语文规律,影响着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
尤其是拼音教学,拼音中的声母、韵母、音节知识具有较为明显的语文学习规律,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改变传统单个拼音字母的教学模式,将拼音放入到故事当中,构建拼音与音节、拼音与故事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生字学习夯实基础。
例如,在《a o e》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到池塘边唱歌,发出“a”的声音(教师此时可以表现一段简单的“a”音美声唱法),大公鸡与大白鹅都跑了过来,陶醉在歌声当中,并高兴地发出“o”与“e”的声音。教师首先通过简单的小故事,帮助学生建立“a”“o”“e”三者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记忆。
其次,教师在教学音调时,教师可以先从“a”入手,为学生示范四个声调的读法,引导学生学习“o”的四个声调,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学习最后一个“e”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掌握的规律读出“e”的四个声调。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你、我、他”等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字进行四个声调的变声,虽然学生并没有学过完整的音节知识,但这些知识却蕴含在日常使用语言当中,学生可以根据掌握的规律从变化到不变,从不变到变化,实现语文知识的迁移。
四、结束语
语文基础教学任重而道远,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善于挖掘其中的规律,并通過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灵活地讲解拼音知识、生字知识、阅读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梦思,吕沙东.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拼音教学调查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8,(12).
[2] 谈侨.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经典作品改编课文教学探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8,(8).
[3] 杨文芳.课本不是孩子的世界,世界才是孩子的课本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一二年级阅读教学[J].湖南教育B,2018,(9).
[4] 卢振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的体会[J].华夏教师,2018,(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5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