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课程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教学改革新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邹钰
摘 要:互联网大潮催生的在线教育,打破地理界限,使更多学生通过视频或者直播的形式,接触到了更优质教育资源惠。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新技术、新理念短时间内扑面而来,教师们犹应接不暇。面向“互联网+”时代,传统《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既遇到了瓶颈同样也遇到了时机。本文根据我校《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在智慧树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撰写的集在线教学和面授课于一体的新形势课程。不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实践中与互联网等新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创新提供依据,同时也使学生个体从标准化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影响者。
关键词:教学改革 互联网+教育 数据库原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5(a)-0219-02
工业时代的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在新的教学关系当中,学生不再是“填鸭式”被动接受,而是基于自己发展需要、更加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深度和方式,通过智慧学习和课前诊断,学生们会获知自己应该重点关注哪些还未掌握的知识点,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补强短板上。学习者主权变革的背后,有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教学者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内容,就能加速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根本无法体察和顾及个性化需求,心有余而力不足。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分支,它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重要技術基础和支柱。因而数据库课程也成为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物联网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数据库课程也成为各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数据库技术方面人才的培养。
经过基础课和前导专业课的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普遍具有了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和自学的能力,填鸭式课堂教学方法显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运用课堂提问或者课堂讨论这类的方法也常常因为中国学生普遍内向和不愿出头的心理因素影响而很难达到好的互动交流效果,进而无法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根据《数据库原理》课程在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中的特点和定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探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在课后的实践中,强化任务驱动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意识,达到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本门《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改革按照“前沿性、时代性、规范性”的要求制定了更科学的课程教学大纲。并坚持长期持续的教学内容调整,使本课程既保持了主体知识结构的稳定,又使内容的设置与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同步,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此阶段,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建立了本课程的教学网站,把传统的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与课件教学、网络教学相结合,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材料上网,推进了优质教学的资源共享。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出了本门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形成了本课程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考核方式上,推进了考试模式的改革。多年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加强了建设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 课程改革思路
⑴传统讲授法: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方面的内容,采用以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的讲授法,通过多媒体视频和动画课件的生动演示,讲清概念内涵和外延、基本原理、设计思路、设计方法、实质意义以及适用范围等,力求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深入理解,缓解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在时间和精力上投入不足而带来的问题。这种方法通过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改善讲解模式,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而是“教师精讲基本概念、学生试讲配套内容”的方法,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实例,由教师指定学生准备并在课上试讲,然后由教师点评总结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捆绑教学法:针对该课程与《管理信息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大型数据库系统》等课程相关性较大的特点,将这些内容捆绑到一起,整合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实验课时与实验内容,目的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仅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将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梳理,使学生对这些课程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灵活使用。
⑶操作演示法:对于课程中的操作性内容,实际是理论的具体应用,采用在线演示、观察实际结果的方式,利用投影和视频播放,全面展示不同的操作步骤所引起的不同结果,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快速直观地学会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知道什么样的操作是正确规范的。
⑷案例法: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内容,通过设计典型案例加以解释,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逐步实现,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正确应用相关的技术和原理解决问题,也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所学技术的实际用途,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课堂设计的案例与学生的专业特点有极大的关联,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可以直接在其它课程的实践中加以使用,使学生直接看到这门课程的用处。 ⑸实践法:采用任务驱动式方法搞好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实验内容,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该部分内容是教学过程的重点内容,教学的效果直接反映到实际的应用中。
2 教学手段
为了将上述的教学方法落实到实处,采用了“4课+3环节”的教学手段。
“4课”是指:理论课:通过录制好的课件可以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讲解清楚,对于较复杂的可以通过操作演示真实显示。习题课:在线教育课程每章后面都配有精选典型习题,通过习题的练习消化本章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明晰的解题思路,同时把握解题规范,培养学生严格规范的计算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讨论课:此课程为面授课。教师以具体科研项目为工程背景,通过课堂讨论形式,分析和建立模型,然后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训练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临实际问题时思考奠定实践基础。实验课:依据在讨论课提出的课题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借助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动手或观察,超越了掌握课堂知识的水平。
“3环节”是指:实验环节:依据课堂授课内容,完成验证型与部分综合型的实验,写出实验报告与具体的心得体会。该过程是教学实践的第一阶段,也是进行其它二个实践环节的前提与基础。撰写环节:自由选题、自主研究的“课程论文”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研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查资料、定方案、做实验、写论文到交流会形式的小答辩,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热情。该环节可以使学生综合掌握、运用学到的知识,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潜力,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动脑、动手、动笔、动嘴,提高了综合能力。每届学生都设计出一些类似于图书管理、网上花店、校内配送等小系统与小论文,常常以新颖的设计思想获得任課老师的好评。设计涉及内容都已超出了单独一门《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内容,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课程设计环节:这个环节是为了将数据库原理、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程序设计方法等课程的内容综合起来而设计的。在该环节中根据教师的科研任务,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软件的开发,完全遵循软件开发的流程与开发方法,而且设计结果要放到网络上运行,并请有经验的教师加以评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语
教育的主体依然是师生,任何技术都只能是辅助作用。技术辅助师生针对个性化内容进行互动,提高学习效率,但技术不能改变的是老师对学生的师生情怀和人文关怀。学习专用终端必须是去社交化、去游戏化的数字化内容,以保证学生参与到教育场景中,聚焦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新的思潮方兴未艾,新的路径值得继续探索。学习者主权变革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新的教学关系即将开始,学生们迎来美好时代。
参考文献
[1] 吴达胜,刘丽娟,孙圣力.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8(11):31-32.
[2] 孙志挥,倪巍伟,刘亚军.案例教学——开放课程“数据库系统”改革的有效模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7(2):105-107.
[3] 翟中.数据库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113-1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18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