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字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技术的应用不仅拓宽了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领域,更赋予了艺术作品丰富的人文情感。基于此,从数字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意义出发,对技术应用情况进行探索,以期对数字化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有所借鉴。
  [关    键   词]  数字信息技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  TP39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212-02
    一、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数字信息技术
    城市公共艺术,顾名思义,是基于公共服务而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如雕塑、公园、文化馆、商业街区等都在此列,城市公共艺术不仅承载着塑造城市形象的责任,也同样担负着引领大众文化,引导大众审美的作用。由于城市这一载体的存在,使城市公共艺术承担传递大众文化以及审美的责任。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民众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审美要求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不再甘心于作城市公共艺术的欣赏者与旁观者,而是希望成为公共艺术的参与者与塑造者,在与公共艺术交互的过程中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强化对城市公共文化的感知与理解。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价值逐渐被挖掘,而将数字信息技术运用到城市公共艺术中,利用“声”“电”“光”效果的融合,呈现出新媒体艺术与公共艺术的融合,则成为当前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思路。与传统的艺术设计相比,数字信息技术呈现出的艺术效果主要依托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设计者通过对视频、音乐、图像等文件的分析、编辑形成全新的视觉效果。目前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数字影像技术、交互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公共艺术的表达范围,为民众呈现出一种更加直观、生动、新颖的艺术形式。
    二、数字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随着城市居民公共艺术审美需求、体验需求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数字信息技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思路。根据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城市公共艺术承载的多元化功能,其在设计应用中应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一)科技性原则
    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设计者对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不再局限于艺术的技术技巧层面,而是延伸到了现代科技层面。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的魅力造就了新的艺术形式,即数字艺术,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拓宽了艺术创作范围,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体验,因此,设计者应将装置技术、影像技术、灯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融合到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并不断探索高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内涵与形式,打破传统公共艺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同时利用声、电、光效果,实现公共艺术的变化与调整,以适应不同时间、空间民众的审美需求,以便于其更好地呈现数字化公共艺术价值。
    (二)体验性原则
    允许民众直接参与,并在参与中根据主观意愿不断探索艺术内涵,从而强化情感体验,是数字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最重要的体现。传统城市公共艺术主要以欣赏为主,如对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出于保护的需要,受众只能远观,难以亲身体验艺术的细节,更无法与艺术作品产生互动;城市博物馆中馆藏只能在橱窗中与民众见面等,这种欣赏体验从身体、心理、情感层面均存在一定的隔阂,难以切身体会公共艺术的内涵。而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设计者可以为民众提供虚拟化的体验空间,为民众设计不同的体验角度,打造不同的体验点,以丰富作品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民众参与,从而获得良好的身心体验。
    (三)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是在体验性原则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传统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主要强调的是单方面的传递,如公共画展为民众提供艺术熏陶;城市雕塑为民众渗透城市文化特色等。这种单方面的交流如今已经难以满足民众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参与需求,因此,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中,作品的设计者与受众之间建立了平等、双向的信息交换,从民众需求出发丰富、完善艺术设计内容,如设计者可以利用空间移动、画面变化、发声等方式,转变公共艺术的影像、色彩、造型,呈現出动态化的艺术形式,在情感、思想上与民众进行互动交流。
    (四)虚拟性原则
    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城市公共艺术在空间范围上得到了无限的延展,设计者可以利用网络空间、虚拟空间打破现实空间的局限,让作品与民众实现多维度交流,从而获得最佳的互动收益。如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应用LED显像媒介材料设计的皇冠喷泉就体现了数字艺术的虚拟特点,受众可以隔着玻璃瀑布砖墙,真切地感受墙上LED画面呈现的瀑布,而这其中还穿插了1000位芝加哥市民的面孔以及金字塔、撒尿小童等影像,使民众的想象力在虚拟空间中延伸,并拓宽了实际环境空间的阻碍,形成了新的艺术体验。
    三、数字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途径
    (一)灯光技术
    灯光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创作方式和情感表达,从视觉上为民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富有意境的体验,提高了城市建筑的审美价值。如北京“鸟巢”体育馆在功能区的空间外墙与观众看台背墙的红色墙面部分,使用红光投射照亮,设计者采用LED灯具以还原中国红的色彩,在红光投射中,为确保红色色调舒适、纯正,设计者经过反复调试,确定红光、白光、黄光的比例为4 ∶ 3 ∶ 3,这样墙体的红光投射不仅颜色纯正,还呈现出火焰般的温暖,传递出喜庆吉祥的浓郁中国韵味;红色墙面在照明过程中还能够动态调控颜色,让墙面在正红色与橘红色之间无限变化,色调从暖到冷,富有层次性,并且与体育馆的比赛情况相融合,体现了丰富的艺术设计内涵。此外,剪影效果也是“鸟巢”灯光技术运用的重要体现,设计者利用内亮外暗的灯光效果,将白天极具视觉冲击的鸟巢钢筋结构形成独特的剪影,为建筑平添了无限的艺术魅力。     (二)影像装置技术
    动态影像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如城市建筑墙面上随处可见的滚动的巨幅屏幕,让城市公共艺术打破了静止、单一的模式,呈现出动态化的艺术美感。此外,随着3D技术的提升,也打破了屏幕二维空间的局限,让民众在虚拟的城市公共艺术中获得了更加逼真的参与感,从而强化了公共艺术体验,提高了公共服务效果。如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广场的上空著名的《虚拟水灾》利用影像装置技术,为民众展现了古代海洋奔腾咆哮,淹没城市的悲壮、宏大景观,沉浸式的艺术设计效果,一方面融合了荷兰海洋发展历史,另一方面又融合了现代人对海洋破坏的现实,利用影像艺术唤起荷兰人对海洋历史的思考,进一步重建敬畏自然以及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念。
    (三)互动技术
    互动性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民众通过与公共艺术作品平等的对话交流,欣赏其外在的艺术价值,深挖其内在的文化思想,进而在互动沟通中实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互动性进一步发展,民众与公共艺术的交流也不仅限于欣赏与对话,更在于融入与体验,即在视觉、听觉、触觉的交互体验中与公共艺术融为一体,形成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如迪士尼的“4D影院”就是将观众的现实体验与影片内容相融合,利用特效设计形成直观、逼真的观影效果,让观众仿若身临其境亲身经历了影视片段中的跌宕起伏,多重感官体验中获得丰富的艺术体验。再如,日本团队设计的《荷塘月色》,利用影像技术建立了一个无限延伸的互动空间,参观者能够在片片莲叶中逐渐深入水中,拨开“荷叶”还能够进入“池塘”深处,当然参观者也可以选择驾船进入荷塘,小船推开荷叶,激起层层波浪,池塘内游鱼清晰可见,在影像空间的互动中体验融入自然,并体会数字信息科技的艺术美感。
    四、数字信息技术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影响
    首先,数字信息技术化丰富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形式与内涵。开放性是城市公共艺术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基于其服务民众的要求,从视觉上为民众提供更加开放的体验与理解则是审美价值呈现的前提。根据开放性要求,设计者在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设计中应综合考量作品的功能性、材料的性能、环境的交互等,并以此迎合城市居民精神、情感、心理等。进入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则从多方面拓宽了设计者的想象空间与表达空间,让城市公共艺术的主题更加丰富,让民众与公共艺作品的交流更加简洁、直观、多元,这样也进一步满足了公共艺术作品开放性的特点。其次,数字信息技术提高了民众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参与度,体验性与互动性体现的都是民众对公共艺术的参与。公共艺术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民众而存在的,缺少了民众的参与,公共艺术始终是不完整的,而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公共艺术与民众关系的矛盾与对立,用更加完整的主题、更加生动的情境、更加高端的技术,从多维度设计民众的参与渠道,让民众不仅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体验,更能够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上获得艺术享受,从而打造公共艺术与民众的亲密关系,让公共艺术真正能够成为城市快节奏生活环境下,民众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最后,在数字新技术的支持下,城市公共艺术不再局限为一种艺术作品,而承担起相应的审美引导、文化普及等社会责任,从艺术的角度讲,数字信息技术对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拓宽与创新,满足了人们的情感与主观需求,打破了传统公共艺术作品表达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与约束,是城市公共艺术获得新的生命力的方式,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结语
    总之,在数字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与传统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相比,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城市公共艺术更加开放,其服务民众的途径更加多元,艺术风格也从单一的服务向交互沟通过渡,让民众的参与感情更强,从而真正体现公共服务价值,将城市公共艺术的服务功能与审美功能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閔超,谢华.数字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7(21):127-128.
    [2]刘建伟,王维佳,陈童.数字信息技术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影响[J].文艺评论,2014(9):100-102.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6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