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素质测评实施中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艺术教育目标,加强与巩固艺术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应有的地位, 2014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学校艺术教育评价制度。2015年5月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5]5号)。通知要求,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自2015年开始试点实施。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更是贯彻了加快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要求的行动纲领,深化学校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对改变长期以来学校艺术教育相对薄弱的状况,引领社会各方面重视美育教学,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引导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应该清醒的的认识到,由于长期以来各地艺术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学校艺术课程评价标准的尺度不一,所引发的各类问题也势必会影响艺术素质测评的开展。结合目前素质测评试验区先行的做法与实施过程中的实际状况,谈一谈一些思考。
【关键词】初中音乐;素质测评;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素质测评的实施应考虑地区学科教学的差异性,循序渐进
作为基础教育大省,江苏省教育厅于2016年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艺术素质测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要求。尤其是针对学校美育工作的综合提档升级明确了标准。结合苏南(苏州)、苏中(泰州)等少数试验区先行实施测评方案的结果显示,由于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发展差异(如艺术师资缺额问题、艺术课程开足开齐问题、艺术活动覆盖面不均等状况的存在问题),使得测评内容的难易程度、结果数据分析对比较为明显,尤其是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结果差异较大,亟待调整相应的方案举措,说明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最薄弱环节”这一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就要求在艺术素质测评实施的起步阶段应该力求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素质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课内外相互融合,由易到难,逐步平稳过渡;坚持课堂基础知识、技能学习评价相结合,坚持艺术素养与学科特长发展相结合;循序渐进,不让家长、学生背负沉重的负担,从而回归学校艺术教育的本真!
二、素质测评的实施可以有效推进学校艺术教育,使其“落地生根”
艺术素质测评是推进学校艺术教育普及与提高的一种手段,而且在现阶段看是一种必要和有效的手段。但是,测评不是目的,是推进手段,不能把艺术教育素质测评沦为应试教育。这会丧失掉艺术教育的愉悦性、实践性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失去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本真。所以,目前较为有效的做法是以考促管、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一)以考促管
借助艺术教育素质测评,强化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管理。积极有效的落实艺术教育师资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规范课程开齐率,加大艺术教育投入,提升学科教师的学科教、研、训能力素养。并在市县、学校层面出台相应的考评奖励机制,激发广大艺术学科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去。
(二)以考促教
艺术学科教师要结合本地区及学校学生生源现状,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梳理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适时开发行之有效的艺术校本课程(曲艺、合唱、剪纸、书法等),不断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质,适时提供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促进艺术教育在校园“开花结果”。
(三)以考促学
要积极宣传艺术教育素质测评的实际意义,让社会、家长、学生提升对艺术学科的重视程度,并借助课堂内外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培养学生“乐学、好学”的学习态度。结合具体测评方案,强化对学科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的达标要求。
三、素质测评实施的考查内容必须依托教材,适度融入地方元素
借鉴试验区先行操作的方案,结合实际学情,必须确立以考查“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养”为主要内容的测评方案。重点是凸显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一)基本知识
是对初中学段音乐教材中的基本音乐常识进行考查(音乐符号、节拍、调号、音程、大小调式、调式音阶等,也包括音乐家常识、著名作品)。如关于对力度记号的认识与理解:cresc、dim、mf、pp,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记号的不同作用,同时又要结合乐谱(旋律)进行理解。再如:关于民歌体裁元素中对“花儿”的正确描述,必须了解“花儿”自由、起伏的旋律特点(可分析相关乐曲),同时又要求学生知道其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的山歌并且要知晓相应的代表作品加以熟知掌握。在对基本音程学习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重点讲授纯四度、纯五度、大三度、大六度、小二度、小七度,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规律,熟能生巧。
(二)基本能力
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中音乐作品的演唱能力、表演(表现)能力。演唱考核指标应达到音准、节奏、情感等基本要求。表演(表现)能力重在考查學生的展示能力与课外学习技能。比如说:舞蹈、乐器或者其它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等。当然结合地方艺术的特色,鼓励学生将本地曲艺传承与发扬并纳入能力考核的范畴(如徐州本地的柳琴、梆子戏等)。这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展示平台,也起到了保护传统文化和延传艺术的作用。
(三)基本素养
主要考查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欣赏。通过1-2首教材规定曲目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情绪、旋律、节奏等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与掌握。尤其是对于名家名作,更要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考核。如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首先应了解圆舞曲(华尔兹)的基本历史和特点,19世纪风行于欧洲,四三拍,节奏轻快,强调第一拍重音。其次又要结合《春之声圆舞曲》的三段结构对比进行赏析,使学生形成基本轮廓。再借助作品的感染力进行适当的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认识。在中国作品鉴赏中,更应该从音乐作品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发展史,从《梅花三弄》到《木兰辞》、从《八音之乐》到《丝竹相和》,都应该让学生熟知掌握,并通过作品赏析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
四、艺术素质测评的评价机制必须依据地区整体学情,客观合理
鉴于试验区素质测评实施已有的结果,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到测评的出发点及实施目的。所以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有利于社会、家长的重视及认可,又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从而带动艺术教学深入推进。在具体实施测评评价中,结合初中学段三年教学内容,艺术学科教师要着力落实好重点知识的学习与反馈,测评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教师学年度课堂测评(七、八年级期末实施)及地市组织的机考统一测评(九年级实施)进行实施,每次结果按照相应权重计入考试成绩(满分100分)。规定以当年地区参考总人数为依据,按照前20%学生为优秀(A)等第,前70%学生为良好(B)等第,前95%学生为合格(C)等第,后5%学生(或者小于5%)为不合格(D)等第依次计入中考考查成绩,并向所在学校、学生本人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
中学艺术素质测评的实施,希望能使得全社会重视学校艺术教育,也希望能够让更多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本身正视艺术学科强大的育人功能。真心不希望更不愿意看到艺术素质测评的实施使学生同样背上“应试教育”的枷锁,而是应更多地发掘他们的潜质,激发他们的创作(展示表现)动力,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这才是我们的初衷,这也是基础教育应当完成的责任与使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6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