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的音乐叙事与风格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在诗、词、乐的完美融合中体现着自身的艺术价值。本文从该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叙事、音乐风格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和内在的情感暗示,以及整体结构、旋律音调、伴奏织体音型的变化對该作品叙事性的影响等多方面,全面论述了作品中诗词、旋律、伴奏三者的融合,以便更好地研究和掌握该作品是如何叙述诗歌本身的内涵和意义,并且通过寻找该作品中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以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结合使用,解析该作品创作的风格特征,从而发掘其更深层的内涵与意义。
【关键词】《魔王》;诞生背景;音乐叙事;音乐风格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艺术歌曲《魔王》是舒伯特早期取材于歌德诗歌的作品,但音乐风格已渐渐体现出他创作成熟期的音乐创作特点,是一首集艺术性、戏剧性为一体的叙事歌曲。这首歌曲集诗歌、旋律、钢琴伴奏三位一体,通过伴奏织体、旋律的进行、音程的使用,对四个不同的人物——儿子、父亲、魔王以及叙事者进行了形象生动的刻画,使这首作品成为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最为著名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一、艺术歌曲《魔王》的音乐叙事分析
(一)结构思维与音乐叙事
音乐矛盾冲突的制造都得益于不同主题的基本形态在不同情节的相互对抗和牵制。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音乐作品不能直接叙述事,但它能展开故事、能暗示情节,比如通过主题和情节的展开。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采用多段体结构,情节结构由“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部分构成。序幕(15小节—32小节):例如情节结构的序幕,它是一种序言或开场白。在古代西腊的戏剧里,一般正剧的开始前面会有一个人向观众讲解戏剧里的一些重要环节,目的是为了使观众容易看懂。而在《魔王》中的第一段与“序幕”非常相似(15小节—31小节):有叙述者向人们介绍“谁在黑夜里骑马飞奔?是一位父亲抱着他的儿子”为父亲与儿子的出场作了铺垫。开端(35小节—52小节):舒伯特用第二段揭开了故事的开端;发展(55小节—109小节):第三,四,五,六段是故事的发展部分;高潮(113小节—128小节):第七段魔王最后的威胁是故事的高潮;结局(129小节—145小节):第八段舒伯特通过故事的叙述者告诉人们故事的结局。由于《魔王》安排了完整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结构,通过这五部分的连接和叙述所构建的音乐环境来感染听众,推动了情节人生悲剧的发展。
(二)旋律音调和材料发展与音乐叙事
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通过类似宣叙调的朗诵风格的对白使故事连贯进行,又通过戏剧性的展开使剧情更加完整,一气呵成。全曲从头到尾共营造了四个角色,在不同的段落用不同的调式调性和不同的方式来展现了紧张激烈的戏剧情节。
叙述者在作品中一共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在作品的第一段,向人们介绍“谁在黑夜里骑马飞奔?是一位父亲抱着他的儿子”为父亲与儿子的出场作了铺垫。舒伯特多运用二度三度的进行、通过类似宣叙调风格的旋律讲述故事的发展,这样的音调平稳而严肃,与诗歌的口吻相符合;第二次在作品的第八段,仍然主要以二度进行为主平稳地发展,但乐谱中此时出现了accelerando和cresc,仿佛是在以渐强的速度和力量来表达父亲此时对于儿子的病情逐渐加重、精神崩溃、内心的恐惧和颤栗。父亲在作品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的对话中,作者以连续的半音上行,音调整体平稳舒缓,并且旋律出现在较低的中音区,充分展现中年男子的音乐形象。每次从弱拍开始的上行纯四度,给人以坚强稳定的感觉,以此传达出父亲强烈抑制自己内心的忧虑,想以此来消除孩子的恐惧;第二次出现在第四段,此时的旋律仍然是以平稳进行为主,但是81小节的下行三度四度进行和属七和弦的旋律线充分展示了父亲略显紧张、焦虑的心情;第三次出现在第六段,此时的旋律整体不再以平稳进行为主,而以三度四度的跳跃进行为主,并且整体的旋律向上升高,以此来刻画父亲此时正极力掩饰心中的不安情绪,继续用刚毅沉稳的语气来回答孩子的问话,想以此来打消孩子的恐惧心理。但与之前两次相比,父亲此时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显然已经更为加深。
儿子在作品中一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的对话中,作者运用旋律下行和的小二度进行和六度音程的大跳,以及重属导七和弦的不协和性使整个旋律充满暗淡压抑的色彩,而儿子对魔王形象的描述也表达出儿子的恐惧、发抖、害怕、紧张的叫声与心情。虽然舒伯特在儿子的第一次回答及三次惊呼中所用的音型、节奏和旋律大体相同,但作者却运用多次转调的手法使儿子的旋律和音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孩子恐惧情绪的加深而逐渐升高。
在后面两次的描述中(第四段和第六段),作者均运用了半音进行的手法,以连续平稳的横向旋律线条来描述魔王的“邪恶”,与第一次对话时的重属导七和弦的不协和性形成对比,以此表现孩子对魔王“邪恶”的恐惧心理正逐渐加深。
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第七段,这时孩子在魔王的威胁、恐吓之下发出最后一次惊呼,作者运用极不协和的小二度音程以及全曲中的最高音来表现孩子此时心中的极度恐惧和绝望,将整个故事推向最高潮,而最后一音落在弱音上也预示孩子的生命已然消逝殆尽。
(三)伴奏织体音型与音乐叙事
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舒伯特在他的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中,运用了丰富的音乐织体和极富色彩性的和声,还通过写意、造型、描绘等手法渲染作品的氛围与旋律完美融合,共同揭示诗歌的意境。在这首艺术歌曲的前奏中,钢琴右手采用连续的装饰八度三连音来模仿疾驰的马蹄声,而左手则不时地有模仿风声的音阶式音型出现,给人呈现出一幅阴森恐怖的画面,使人闻其声就仿佛身临其境,为歌唱部分的自然进入做好铺垫。
当魔王第一次出现在作品中时,伴奏织体由象征马蹄声的震音三连音变为快速的舞蹈性织体,这种织体流畅、平稳,完美地衬托出了声乐部分的柔美的旋律。魔王音乐第二次轻声叙唱时,伴奏织体变为流动的琶音三连音的音型,以此来描绘魔王所说的“美好世界”,从而烘托了魔王的诱惑力。 全曲伴奏多处采用了半音进行,以烘托整个曲子的紧张气氛。一个合乎逻辑的故事取决于它的叙事模式,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目的都导向一个既定的目標,最终共同构建出一部作品。因此,在以上三方面音乐叙事分析中,从词、曲、伴奏、人物等各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了音乐作为语言的一种或作为一种类语言,完全可以通过诗、歌、乐的完美配合来进行叙事。
二、艺术歌曲《魔王》的音乐风格分析
(一)音乐与文学的有机结合
舒伯特曾说:“我踩着巨人的肩膀”,歌词抒发情感,说明没有好的诗歌就很难创作出好的音乐。《魔王》采用通体歌的写法,运用连续的三连音节奏以及对曲中人物不同角度、心情、语气的描绘,在戏剧性地展开中,将父亲怀里濒死的孩子、充满忧愁的父亲以及恶毒的魔王都被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使其戏剧性的发展一气呵成,具有宏大的气势。舒伯特通过对旋律中节奏、力度的变化以及伴奏织体的变化来描绘诗歌所描述的情景,从而达到文学作品通过音响效果在音乐作品中的再现,以及音乐作品通过语言手段来表现目的。音乐以文学为灵魂,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使音乐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就好比音乐家写到某一小节的时候,心里面绝不会想的是什么最平稳地进行,而是要在音乐里留下一道印记。舒伯特将文学作品与音乐作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文学作品在音乐中的作用,也体现了音乐作品对文学内容独特的表达方式。
(二)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结合
舒伯特是艺术歌曲最早的开拓者之一,艺术歌曲这一表现形式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年代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而《魔王》可谓浪漫主义艺术歌曲里程碑式的作品。舒伯特歌曲中的诗歌主要出自大诗人歌德、席勒、米勒之手,而歌曲中的钢琴伴奏经常按照歌词内容进行设计,更好地表现了歌曲的意境并起到烘托作用。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在旋律上流畅优美,摒弃了复杂的对位手法,这样就使这一时期的作品其旋律听来使人感到格外清晰。通常古典主义时期创作的作品伴奏部分都很清淡,《魔王》在四个不同人物的伴奏部分基本用演奏低音固定音型,伴奏部分又绝对不会对旋律造成宣宾夺主的感觉,从而能更好地衬托出旋律声部。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不同之处在于,强调用个性化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感受,对大自然景物的表现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艺术歌曲《魔王》的部分伴奏是对马蹄声以及树枝穿梭声的模仿,在歌曲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魔王》中民族和民间的内容很丰富,整首歌曲的词都是根据民间故事所创作,并且在体裁和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创新。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诗、歌、乐与伴奏之间的相互协调及独特表现手段的巧妙运用,对后世许多作曲家的歌曲创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这个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交汇的特殊时期,舒伯特的音乐不但继承了古典乐派的精华,并且以他独特的音乐风格成为了浪漫主义新时代的代表及开启者。
三、结语
《魔王》作为一首集艺术性与戏剧性为一体的叙事歌曲,从歌词、旋律、伴奏等艺术角度完美地展现了舒伯特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中的天赋,对名人诗词的深度理解和剖析使音乐与文学高度地融为一体,在不失文学性的同时又使音乐与歌词完美镶嵌,让音乐畅游在歌词的海洋里达到了艺术歌曲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
[1]戴琦.论艺术歌曲《魔王》的音乐创作特点[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2):104-106.
[2]么雪.诗歌乐的高度融合——论舒伯特《魔王》的艺术创作[J].乐府新声,2008(1):184-189.
[3]陆师阳.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钢琴伴奏对意境的烘托[D].2015(4):2-15.
[4]王旭青.交融与碰撞、隐喻、修辞、符号理论对音乐叙事理论的启发[J].美育学刊,2012(2):82-87.
[5]王旭青.音乐叙事学的历史轨迹[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2):55-59.
作者简介:成容(1966—),女,重庆江津人,本科,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