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阅读在高效中起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信息时代下,初中生阅读普遍呈现碎片化、浅显化的阅读倾向,大多数学生痴迷于漫画、青春小说、推理小说等,而对于经典名著却是避而远之,难以有耐心进行深度阅读。笔者尝试结合新改编的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朝花夕拾》进行阅读指导实践,试从阅读方法、专题探究、反馈评价方式三个角度探求激发初中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之路,力求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经典名著的价值,从而达到使学生能积极自主地展开阅读整本经典书籍的目标。
  【关键词】经典阅读;整本书;阅读方法;专题探究;反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改编后的部编教材对语文教师课外名著阅读指导提出了更系统更明确的要求,而在七年级上册中把《朝花夕拾》作为初中起始阶段的第一本名著介绍给学生,旨在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让学生意识到读经典作品能丰富人生感受与经验,帮助学生思考人生问题,有利于文化积累,这对整个初中阶段的课外经典阅读是有提纲挈领的深意的。因此,笔者尝试以《朝花夕拾》为例,试探求一条带领学生欣赏经典的路径,使学生真正领略到经典的魅力价值所在,从而达到使学生能积极有效地阅读整本名著的目的。
  一、略读精读并重,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读通经典的内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就是要教给学生读整本书的方法,只有学生真正掌握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整本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才是教师指导工作的最初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
  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古有提要勾弦法、小求甚解法,近现代有创新读书法、博专结合法等,但是归根结底,这些读书方法大致不离精读与略读的范畴。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叶圣陶从教学和效果两个方面做了精彩的论述:站在教学的角度,应以精读为主,略读为辅,但站在效果的角度,精读是为略读这一应用而做的准备。叶老所说的运用,就是学生能够独立、顺利地进行课外阅读,而精读作为准备,也是为学生能够学会这种运用而服务的。可见,叶老把略读放在了与精读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时,要精读与略读并重。
  在学生阅读体会交流前,笔者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有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是忽略前言、后记,直接从正文开始看,而且一般直接对整本书进行精读。这样的读书方法不仅使读书效率低下,而且也不利于对整本书的内容把握。因而教师对精读与略读的方法与意义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朝花夕拾》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浏览整本书的框架,关注书的“小引”和“后记”部分,让学生对作者写这部书的缘由、成书的过程、书的主要内容等有全面的了解。进而再指导学生通读全书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不管遇到多少不理解的地方,都不要停下来深究,一口气把书看完。对于不懂的部分,指导学生不需要为此气恼、泄气,甚至弃书而逃,而要努力做到通读。这一点对于阅读能力与品质正在形成的初中生来说特别重要。在通读的基础上教师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探究方向,对全书进行有针对性地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利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做批注与质疑,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最终形成相关主题的读书报告。
  二、设置专题探究,激发学生欣赏经典的兴趣,读懂经典的价值
  (一)以“自我之心”体察“作者之心”,认识经典的历时性
  名著阅读的价值不仅在于对话文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吸收经典作品中思想之精华,从而激励唤醒鼓舞内在的我。名著的阅读过程就是学生心理成长的过程,凡是契合学生心灵的东西,学生一定愿意持续接触,这就是兴趣。在指导阅读名著时,提示学生“以己之心体察作者之心”,就能拉近自己与作者的距离。新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虽然鲁迅的童年和求学生活距离如今的时代较远,但那种儿童的心理是历久不变的,也是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部分,这就很自然地拉近了学生与经典名著之间的距离,也引起了学生对《朝花夕拾》整本书的兴趣。因此笔者设计了第一个专题探究——探究童年鲁迅的心理。《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性散文集,除了课文中的选篇,其中还有《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无常》等篇目,也有对鲁迅童年生活的叙述,教师指导学生将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综合探究,最终形成对童年鲁迅心理探究专题的读书报告。
  学生在围绕此专题做批注笔记的时候,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到伟大的作家鲁迅小时候也有跟我们一样的地方,原来童心是超时代无国界的存在。学生也就逐渐消除了阅读经典的畏难情绪,体会到经典作品中的世界虽然与现在的社会背景、生活方式不同,但因人的心理有相通之处,其实也就并不生涩难懂,也不会因年代久远而失色。无论经过多长时间,它都能被当代人所理解与认同,这就是经典的价值之——历时性。
  (二)以“言语”形式,解读“个性体悟”,探究经典的典范性
  所谓“言为心声”,就是作者往往会用自己独特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悟,这种言语形式小到遣词造句的风格,大到叙述视角的运用、谋篇布局的匠心,无一不透露着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独特体悟。因而笔者设计了第三个专题探究——探究《朝花夕拾》的言语形式。以文章的叙述视角为例,笔者提示学生关注鲁迅在小引中写到的“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这种“不容易”是鲁迅当时的一种矛盾的心理,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叙述视角的交错。
  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设计切实可行的专题探究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重中之重。笔者设计的三个专题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第一个专题探究旨在拉近经典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点燃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而第二个专题则是在第一个专题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经典作品中的人文魅力。第三个专题侧重引导学生关注作家作品的言语形式。通过这三个专题的研究,学生也就初步学会了读整本名著的方法和欣赏名著的角度。
  三、改进反馈评价,促成阅读的深度广度,重放经典的光彩
  众所周知,对学业任务较多的中学生来说,有质量地阅读整本经典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分阶段完成,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与评价,很可能中断甚至半途而废。因而,笔者发动了“月读好书,好书共读”的读书活动,与教材中的名著推荐阅读书目联系起来,制订学期阅读计划,并设計了一周一次的阅读反馈与评价表(表略)。
  表格的设计,旨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分阶段的及时了解,并利用自评、小组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自觉自主阅读,从而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评价内容从“爱读书”“会读书”“善总结”三个方面进行,用优、良、合格、待合格进行评分。每个月形成性评价一次,登记分数;期末进行终结性评价,成绩参与期末总评。
  这样的反馈与评价机制的建立,通过学生自主制订阅读计划、合理安排阅读时间的方式,使学生逐渐培养起阅读的兴趣;通过相同专题探究任务的小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通过读完一本书后的总结与反思,使学生从经典中汲取营养,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综上所述,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高雅的阅读取向,激发学生阅读整本经典名著的兴趣,不仅需要教师根据名著的特点来帮助学生制订合适的阅读计划、指导阅读的方法,来读通整本名著,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阅读体验与学生一起设计适合探究的专题,读懂读透整本名著的主题内涵,最后再以多种形式的反馈来表达学生对名著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引导,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将名著阅读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这些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一种学习。相信通过不懈的改善与追求,我们终将点燃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使经典成为学生一生的精神养分。
  参考文献
  [1]王晓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文学教育(下),201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