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单元化教学模式对提高中国画教学水平的有效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画自然地渗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探索一条以单元整体设计为蓝本,分析课堂为阵地,分节、分层渗透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通过形成单元教学的有效模式,循序渐进地提高中国画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中国画;单元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1-0054-02
  一、调整教学目标,注重审美培养
  1.课前调查铺垫,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单元课程准备的过程中,笔者曾经就“中国画”这一画种名称,做过一次调查。调查中,显示出学生对中国画知之甚少。大部分学生只能说出来自语文课本中所提到过的中国画大家——徐悲鸿、齐白石等;或者认为用毛笔画的就是中国画;有些学生甚至带有偏见地认为中国画不如西洋油画立体,视觉冲击力不够。那么如何缩小学生和博大精深的中国画之间的鸿沟呢?
  2.根据学生情况,引导探究方向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中国画。笔者曾在课堂上展示出两张不同画风的作品。引导学生区分什么是中国画,什么是西洋画。课堂上,学生简单地认为毛笔画,带有墨色的是中国画,这句话体现了大多数学生对于中国画的片面理解,也因而使得学生更难体会到时下流行的东方元素。“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能慢慢从二维与三维、平面与立体,晕色与笔触等多方面区分中国画和西洋画。笔者在课堂上展示多幅同一时期的中、西方绘画,让学生进行比较。虽然同样是中国画,但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青山绿水到花鸟人物,其中所分的画种画派名目繁多,要细致地追根溯源那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能完成的。
  3.创设学习环境,打造情景教学
  中学课堂教学中多数是以写意中国画为主,讲究气韵生动,写意画所表达的意境很宽泛。从生活中的蔬果,到人物轶事都可以成为描绘的对象。对于初涉中国画的学生来说,水墨的晕染,基本技法的掌握结合对于传统绘画特点的认知,可以让学生体验笔墨的情趣,修养身心。古人说修身养性,这里说的修养身心无疑是创设一个中国画环境,让学生能更好地投身其中。
  二、编写单元教案,安排递进课程
  1.逐层深入实践,形成有效的单元学习模式
  一开始大部分学生习惯了拿钢笔的姿势,对于毛笔的握笔姿势不习惯。这是中国画教学的第一个转折点,不少学生在初次学习中,因对于握笔姿势的掌握困难,而萌生退意。笔者运用游戏教学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手心握一个乒乓球。然后用大拇指、食指、中指配合握笔。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个同学手劲大。在正确握笔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墨分五色”“中锋运笔”的课堂教学就相对来说要顺利一些,能将教学要点贯穿课堂。
  正式的中国画教学开始,笔者从“兰花、芭蕉叶、金鱼、虾”等动、植物入手,进行系统教学。选择这些绘画对象的原因在于,兰花与芭蕉叶正好是一组用笔粗细的对比,而学生能从中学习掌握到中锋与侧缝用笔的一些技巧。对于这一个单元中的《怎样画荷(莲)》,这一点在笔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锋用笔勾勒花卉,而侧锋大面积的用笔,正好表现了荷叶。单元课程中的“金鱼”的画法,用水墨动画导入,请学生自行观察水墨金鱼的动态和神韵。由于金鱼的色彩丰富,学生在掌握深浅浓淡的基础上,不仅停留在黑白的水墨画世界,而且又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画境界。画“虾”这节课是相对来说难度最高的,被设定为一个选择性课程。课前学生检索了画家齐白石,对于齐老的故事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因此对于之前的技能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挑战,在此形成一个教学分层。
  2.单元教学模式在单课中的有效体现
  具体到单节课的教学,举例《怎样画荷(莲)》一课中,笔者首先引用了语文课文中的《爱莲说》导入,这篇学生熟读的古文,不仅表达了高尚的气节,提高了整节课的立意,也引起学生的共鸣。先巩固前几课的用笔方法,再通过演示,教学生如何塑造荷花的形态。同时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大师的国画作品,让学生自由表达对所展示作品构图上的一些看法,给予学生“言论自由”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笔者鼓励学生用多种颜色作画,相互协调、渗透,产生的一些随机效果,让学生惊叹水墨晕染的魅力。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笔者在课前要求学生赏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关于荷或者莲的古诗或者现代诗词,在展示完成作品时,通过配乐吟诵,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直抒胸臆,真正完成美术、音乐与文学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作品。对于一些基本技能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根据画面需要增加一些课时学习水生动物的画法,如金鱼、虾等,完成一幅生动活泼、情景交融的写意画。意境的展现和氛围的营造,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三、结合赏识教育,分层展示作业
  审美能力的提高仅仅通过提高学生绘画技法来实现是比较片面的。要让学生将欣赏放在技能之上,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思维,分辨美与丑,理解真善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做个好的引导者,那么课程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在中国画教学中,不仅讲究循序渐进,而且很多时候画面的构图和造型相比素描、色彩等教学难度更大。西洋画讲究点、线、面,特别是要塑造立体感的话,需要的是对线的忽略,注重写实效果。而中国画恰恰相反,中国画更多的在于写意,在灵动的线条中,体现自然之美,晕染的效果又蕴藏着随机之美。在事物的写实上,对中学生不能不讲,但也不能过分强调,避免给学生一个固定模式和框架,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应当鼓励学生将情感融入画中。一幅优秀的作品技法很重要,但是这是画匠。只有带着情感的画作才能被称为有灵魂的作品。笔者认为在对意境的理解上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通过自己的画笔,很好地表现出主观精神,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
  《三字经》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意”。在美術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笔者的美术课是通过诗书画相结合,创设意境,体会高尚情操,志存高远,激发学生对于国之瑰宝的赞叹和探索之情。没有意境的画就像没有生命的树。没有气节的课就像没有灵魂的人。一节真正能让学生难忘终身的美术课,不是几张完成的作品和优质的评价就能表达完整的。它更在于课后是否能给学生带来悠长的意味和历久弥新的感受。
  修身心、展意境、抒情怀,循序渐进式的中国画教学是很好的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崔晓燕.从中西绘画对比中浅谈中国画之美学[J].大众文艺,2013(8).
  [2]何雪蕾.学生文化底蕴与中国画教学有效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18).
  作者简介:王思遐(1982—),女,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传统艺术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3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