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旱作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旱地春小麦栽培必须抓住水资源短缺这一主要矛盾,其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是品种和种子的选择性、适期播种,培育壮苗、精细整地、合理密植、合理施肥,以肥调水、加强田间管理、抗御灾害性天气、适时收获、轮作倒茬和间、混、套作。
  关键词:生产特点及障碍因素;关键栽培技术
  一、生产特点及障碍因素
  北方旱地农业区干旱少雨,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份。春小麦的需水临界期是拔节期至抽穗期,此阶段的降水量很少。由于水量供需之间的矛盾,且降水又多以暴雨或阵雨形式出现,降水强度大,水量集中,形成地面径流,使降雨利用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耕地活土层薄,土壤肥力低。此外,投入不足、广种薄收也造成农田的养分入不敷出。因此,旱地春小麦栽培必须抓住水资源短缺这一主要矛盾,在品种选择、化肥投入、群体控制及其他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上,强调根据不同年型进行合理组装、科学配套,以极大限度地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提高作物产量。
  二、关键栽培技术
  1.品种和种子的选择性。旱地小麦要选用抗旱、抗青干、适应性强和有一定丰产潜力的品种。这类品种具有共同形态特点:植株较高,根系发达,茎秆韧性和弹性较好,分蘖力强,穗下节间长,叶片较窄,叶片和叶鞘上分布着一层白色茸毛。在生理特征上表现为:细胞浓度高,呼吸强度弱,前期发育慢,后期灌浆快,落黄好。如果前期缺水,生长受到抑制,在遇到适宜条件时能够迅速生长,以补偿前期的不足,同样获得较高的产量。
  2.适期播种,培育壮苗。壮苗长势强,根系发育深,不仅可以吸收上层土壤水分、养分,而且在中后期干旱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100厘米以下的深层水。从这个意义上讲,旱地小麦培育壮苗更具有特殊意义。据西北农业大学资料,每亩产量604千克左右的高产旱地小麦,吸收150—200厘米深层的水分,可占到16%—18%。研究表明,小麦最大用水深度可达350厘米。适时播种是保证壮苗的关键措施。
  3.精细整地。发展旱地小麦种植,水是主要矛盾。旱作区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了一整套旱地耕作技術。根据旱作区降雨集中、伏秋雨多、春夏易旱的特点,及早深耕,纳雨保墒,做到伏雨秋用。蓄水保墒的措施有以下几个环节:麦收后浅耕灭茬、深耕纳雨保墒、冬耱秋碾收墒。
  4.合理密植。小麦产量的构成因素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达到高产目标。要提高产量,必须有足够的穗数,因而播种量要适当加大,确保足够的基本苗。但是,以苗增穗增产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是旱地,如果密度过大,养分和水分不足,会导致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水平低,穗小粒少,不但影响田间产量,还易造成种子浪费,因而需要合理密植。在具体确定播种密度时,还应考虑如下因素:品种特性和播种期、底墒和播种方式、土壤肥力。
  5.合理施肥,以肥调水。旱地农业的大部分地区,土壤瘠薄,肥力不足,只有增加肥料投入,培肥地力,才能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和降雨利用率。但是降水量不同,肥料利用率也不同。降水少,肥料利用率低,增产幅度小;降水多,肥料利用率高,增产幅度大。因而,旱地施肥应视年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干旱年型的化肥施用量不能太高,避免加重旱情,降低肥效,造成损失;降水较多的年型,适当增加化肥投入,以提高降雨利用率,以肥调水,提高产量。
  6.加强田间管理。旱地小麦的田间管理重点应放在苗期的防旱保墒、杂草防除和病虫防治上,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追肥。三叶期进行压麦是保墒、提墒、培育壮苗的有效措施,一般可提高2%——3%的土壤表层含水量。进入三叶期后进行中耕除草,除人工除草和松土外,可进行耙苗除草;行距较宽时,还可以机械中耕。此外,还可采用化学药剂除草。分蘖至拔节期结合中耕或降雨,可追施尿素。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应在拔节期实施补充灌溉。小麦进入拔节中期,对地力较好、雨水较多、生长过旺的麦田,可适当深锄蹲苗。小麦生育后期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7.抗御灾害性天气。春季干旱少雨是旱地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重要原因,因此蓄水保墒是旱地春小麦提高产量的关键,应有效地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下水,做到伏雨春用,春旱秋抗。蓄水是保墒的前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蓄水:有计划的加强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大量平整土地,修造水平梯田,减少地面径流,保持水土;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蓄水抗旱能力;种植草和豆科绿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保水能力;植树造林,建设草田林网,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研究成功的修建水窖、进行雨水集流补灌的措施,将旱地春小麦的抗旱、增产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8.适时收获。春小麦适宜收获期是蜡熟末期,旱地麦区收获时正值雨季,不及时收获打碾,容易造成发芽。因此,为减少损失,除选择早熟、抗穗发芽的品种外,更应抓紧时机及时收获、脱粒。
  9.轮作倒茬和间、混、套作。合理的轮作制度,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地,用养结合,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有效消灭杂草和病虫害,达到茬口好、土层厚、地力肥、墒情足的目的,为春小麦高产创造良好条件。旱作春麦区主要轮作方式 有:扁豆或豌豆—春小麦—糜子、谷子或荞麦豌豆—春小麦、春小麦—马铃薯—谷子、春小麦——豆类——胡麻、苜蓿与小麦轮作。这几种轮作方式把高产和稳产结合起来,以稳产为主,在稳产中求高产;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用地养地并重;把粮、豆、油、草结合起来,以豆、草保粮,实现粮、豆、油全面发展。豆科作物作为主要倒茬作物,其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另外,苜蓿既是好饲草,又是很好的养地作物,可大大提高土壤肥力。多年的苜蓿地翻耕以后,连种三四年的小麦,仍可保持高产。在一些高产地区采用小麦与玉米或小麦与马铃薯条带种植的形式,收到了良好效果。小麦与玉米条带状种植时,3月上中旬播种,一般种植6—7行,带宽1.2米;玉米5月上、中旬播种,种植2行玉米,占地1.2米;马铃薯起垄种植1—2行,占地40—60厘米。实现条带状种植高产的基本原则是增施肥料,培肥地力;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种植形式;加强管理,减少两种作物共生期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6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