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及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单金锋
【摘 要】新课程改革旨在从学科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层面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优化和革新。长期以来,小学体育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实施和全民健身理念的推广的背景下,体育学科的地位也相应的提高,体育教学也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依然是忧喜参半。从教学发展的角度来讲,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无法一时间得到转变,这使得体育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受到破坏。此外,体育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对于此类现状,体育教师必须从实践出发,探索符合小学体育教学发展规律的趣味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现状思考;乐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9)23-0136-02
一、前言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学科教学主要还是培养学生基本的体育运动技巧,引导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终身运动的理念,为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标指出:“素质教育应该从小学阶段就落实的教学实践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现代青少年的基本需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小学教育阶段,要构建文体结合、导学一体化、知识与能力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由此可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课堂模式改革与学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体育指导方法单一。
这一弊端并不是笔者凭空捏造,而是根据体育教学实践以及相关的学习总结而得出来的。根据《中国体育教学报》调查,我国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实施了十多年,但是其中还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现状问题,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体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一方面,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缺乏变化,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都是从基础的运动技巧入手,从实践的层面进行指导,而体育训练的理论却并没有得到重视。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体育项目的方法也比较单一。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学生也跟着教师指导的动作进行模仿。一套训练之后,学生还没有学会,教师会多教几遍,学生也跟着多学几遍。这个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思考探究的能力。
2.体育课程缺乏系统性。
体育课程缺乏系统性的原因有很多。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讲,体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实际不相符。根据中国体育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我国普通小学体育课程是每周两至三个课时,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在0.5小时到2小时;其中有45%的小学生每周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低于1个小时,35%的学生每周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在1到1.5个小时,20%的学生每周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在1.5到2小时。这表明,学生实际参与体育运动与体育课程设置的时间存在差距。这是因为在小学阶段,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学校没有系统性地对体育课程进行优化设置,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这其实还是教育观念上存在一定问题。
三、体育教学改革发展途径
1.优化教学方法,注重“趣学”“乐学”。
体育教学方法对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性,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形成持久的体育运动的习惯。小学体育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包括学习体育学科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包括学习体育运动的基础技能。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因材施教,从学生发展的层面进行针对性训练。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就在教室里进行教学,但是在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教师要把学生引向室外,让学生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指导学阿升学习新的体育技巧,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可以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将班级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纠正和解答,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2.尊重学生个性,构建开放课堂。
在同一个班级中,不同的学生也会有各自的差异性,教师面对这些学生时,不同只用一种方法进行指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个性,构建符合学生特性的开放性课堂。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不同的学生发展层次各有差异,教师可以设置有层次性的教学任务,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发展层次的任务,并且进行学习探究完成体育训练任务。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短跑技巧时,有的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速度不强,爆发力不够,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体育训练的任务难度,只要学生能够尽力完成任务,参与到体育训练中,逐渐提高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就已经实现了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而对于身体素质比较强、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体育运动任务的难度,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运动潜力。
3.转变教学观念,设置生活化课程。
学校和教师都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需要全面发展,只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完全是不够的。学生的知识、认知、心理、身体、意志力等层面的发展都;离不开体育教学的指导,根据学校的条件,每周要保证至少有两节体育课,并且,将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的地位提升到同一个层次。只有在观念上进行转变,并且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体育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训练中。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生活化的体育评价机制,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纳入到体育评价的内容中,形成课堂与生活有机融合的体育评价体系。
四、小结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以中能力、强素质、树理念为核心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理念。经过长期的教学改革,体育教师也能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体育教学模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发展缺乏长久的促进作用。此外,体育教学的理念不叫落后,没有根据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开拓多样化的教学理念,也没有形成完善的体育课堂教学的体系。因此,针对此类问题,体育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规律入手,面向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夫苓.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相关动作教材体系及其教法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胡永红.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3]霍军.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作者简介:单金锋(1988.04-),男,民族:汉,籍贯:杭州萧山,学历:本科,职称: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7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