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诗歌鉴赏的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建泉
【摘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诗歌有困难,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培养。要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植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教学者只有认识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激发学习兴趣;重视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遵循诗歌鉴赏的基本原理,讲究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有效策略,才可能实现高中古典诗歌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诗歌鉴赏;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2
高中诗歌鉴赏是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也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它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美好的情感,滋养学生心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达成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重要途径。在学习中,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诗歌有困难,甚至有畏难情绪,且从历年高考诗歌鉴赏的得分率偏低的情况看,也表明诗歌鉴赏是教学的难点,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培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8”中对“鉴赏文学作品”这一核心素养的表述是[1]: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显然,这一课程目标给学生提出了较高的学习要求,更是对一线教师提出了很高的教学要求[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探究诗歌鉴赏的有效策略,真正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植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师应着力破解的问题。
一、认识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主动性、学习心理都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3],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知人论世需要背景资料,领悟诗歌需要想象、联想的能力,深入解读需要把握艺术技巧,因而普遍感觉学习有难度。再加上,由于诗歌鉴赏考试评价中,学生认为自己的解读往往与“答案”相距甚远,感觉很难把握,也给学习增加了困难。确实,由于古典诗歌创作的时代比较久远,再加上文本自身的因素:诗歌语言的形象化、含蓄性、意象化、抒情性以及灵活多样的表达技巧,犹如罩着一张张神秘莫测的面纱,使得学生在古典诗歌学习中如坠迷雾、困难重重。学生欠缺背景资料,感觉对诗歌中的意境很难把握,对有的诗中所含的典故更是一无所知,难以读懂的非逻辑、超常规的语言,难以真正进入作品,只能无奈地在“门外”徘徊[4]。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研究学生在学习古典诗歌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和把握學生的认知心理,及时化解因古典诗歌文本难解读而产生的畏难情绪,积极做好不利于古典诗歌学习的控制和转化工作,选择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态度就会发生转变,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
二、重视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能力层级要求高,但教师并没有让学生从一迈入高中开始就逐渐学会学习古典诗歌,没有告诉学生古典诗歌的特点是什么,应该怎么学,平时应该做好哪些与涵养古典诗歌鉴赏素养有关的学习或积累。忽视了对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这就会让学生很迷茫,找不到方向。
在学生由初中迈入高中的门槛,教师要能抓住时机,定位准确地对学生进行初高中古典诗歌教学衔接,这才能给学生成功的开头,坚定学习古典诗歌的信心。目前人教版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都是选文,必修教材中没有诗歌文体知识的介绍,也没有诗歌文学史的介绍,更没有诗歌鉴赏知识的介绍。一直以来,古典诗歌的学习都是凭着感觉走,零敲碎打地学习,这势必给古典诗歌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教学上连明确的知识目标都没有,教与学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但并不等于强调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就能被降低。没有知识作为基础,素养和能力将成为空中楼阁[5]。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形成必须要有一定的古典诗歌知识为基础。古典诗歌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有关古典诗歌学习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习任务群的开展中,把古典诗歌鉴赏的知识加以结构化后划分成若干知识主题,根据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不同学段中围绕明确的主题有步骤、有次序地进行学习。把原来比较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加以结构化,以一个主题为母线,整合知识资源,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取诗歌鉴赏知识,而不再是零敲碎打地学习,为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养成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才可能明显地改善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遵循诗歌鉴赏的基本原理,讲究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鉴赏诗歌,要懂得诗歌的特殊性,把握诗歌自身特有的规律。诗人余光中曾经说:“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一首诗,从表达的角度看,是诗人把“意”化为“言”,从读者的接受角度来说,读者必须调动各种知识储备,对语言文字所发出的信息形成刺激,触发自己过去的感知积累,使其调动起表象活动,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从而让“言”还原为“意”。只有当诗歌文本的语言触发了或者再造了读者的有关表象时,诗歌鉴赏的活动才能开展,因而,学生要能实现在“意”与“言”之间自由往返,就要有大量的“古典诗歌知识”积淀,具有与诗歌相应的“图式”,因而在诗歌鉴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讲究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的关键能力的策略。
1.陈述性知识培养策略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可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积累为主,重在增加素养,拓宽诗歌视界。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线上线下配套的学习方式和资源,以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资源管理策略来学习诗歌,然后指导学生对陈述性知识加以整理,如在积累历朝历代的重要作家、重要诗歌流、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时可以做适当的分类,教师精选经典范例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对号入座”找准相应的“类”,这样就使得学生的陈述性知识网络有了明晰的提取线索,进而使认知结构条理化。 2.程序性知识培养策略
学生要能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感受和体验诗歌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需要有真正的诗歌鉴赏的核心素养的程序性知识,这不是靠教师对知识的简单讲解和一两次练习就可以掌握的,除了学生体验,教师示范引导,促进感悟生成之外,还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获取程序性知识。可以指导学生就某一种艺术技巧进行探究,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抒情手法”这一艺术技巧,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但这一问题比较宽泛,可以缩小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抒情手法探究”;也可以分类探究,对同一流派、同一风格的探究,如边塞诗人岑参、高适风格探究等。通过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程序性知识的真正“内化”,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中可以灵活运用“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和“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两种学习形式。[6]
下面就让我们来研究一节“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教学实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7]:
(1)提取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陈述性鉴赏知识”,出示两则材料。
①贾岛“推敲”的故事。
②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关于“绿”的典故。
(2)阅读几则古今有关“炼字与诗眼”的评论材料。(为转化陈述性知识作准备)
(3)学生找出下列诗句的诗眼并写出自己的鉴赏意见。(程序性鉴赏训练)
①感时花濺泪,恨别鸟惊心。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③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④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⑤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引导学生在自己鉴赏的基础上归纳、发现“认取并鉴赏诗眼”的规则。
这是一节指导学生获取言语规则即诗歌鉴赏知识的课例,由“推敲”的佳话导入——提供古今有关文论——学生自主、独立地寻找“诗眼”——归纳、提取规则。运用“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的上位学习方法,比起简单地运用“讲述”法向学生传授有关“炼字与诗眼”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发现学习,学习的效果远比被动地接受学习好得多。
当然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核心素养,不可能立竿见影,而应是浸润式、循序渐进地。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诗歌的状态,转变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针对诗歌的知识图式没有构建,诗歌素养贫乏等问题而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王宁,巢宗祺主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0.
[3]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吴思敬.诗歌鉴赏心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蒯超英.学习策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7]陈隆升.广义知识视野中的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江西教育,2004(10).
作者简介:孙建泉,1974年11月出生,男,汉族,籍贯: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作文教学、阅读教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8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