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罗民燕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民间瑰宝,民族民间音乐就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之一,加强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传承对继承历史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开放与发展,不少初中学生更倾向于去聆听国外“洋气”的流行通俗音乐,因此在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上,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本文首先分析了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意义,并提出了提升初中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热情对策,以期提高初中学生对我国的优秀的音乐文化传承。
【关键词】音乐文化、民族民间音乐;初中音乐;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2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灿烂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加强优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和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当前部分初中学生迷恋外来音乐文化,喜欢流行音乐和通俗歌曲,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让其成为一个爱国的、自信的、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好少年、继续我国优秀音乐文化。
一、初中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个人音乐素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界越来越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一个优秀全面发展的学生,不仅要受到好的文化教育,也要接受良好的美育教育。借助音乐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感化心灵,提升个人素养,陶冶情操,用高雅艺术提升个人品味,长年累月的素养积累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对美的基本判断。近年来的家长也开始重视孩子的艺术素养教育,其中艺术素养中的音乐培养大多被集中在器乐的技能学习方面,而对于音乐的理论知识学习关注甚少。学习天秤的不平衡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有利于加强初中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
近年来“崇洋媚外”的理念在中华大地上愈发热烈,初中生在大环境的促使下,相比民族音乐更喜爱国外的流行音乐,而大众也在普遍认为的“西洋乐更洋气”的观念下,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态度冷淡。相对而言民族音乐弘扬传承与表达是本国民族的精神文化,所以在这种当前新时期大环境下。学校更需要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民族音乐,提升初中生的民族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二、民族民间音乐在初中教材教学内容设置中所占的比重分析
根据人音版2012年初中音乐教材的单元内容设置,我们可以发现全套分为六册,每册五个单元,按四个板块分部:第一部分为“爱国主义板块”,其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集体主义精神,了解中国历史、强调生命与自然,体现音乐美育功能。第二板块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板块”,提出要加强优秀的祖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增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意识。第三板块为“外国民族音乐板块”,介绍和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以期共享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开拓视野,加深对音乐文化多样性的理解。第四板块为“音乐多元类型及姊妹艺术音乐板块”其内容围绕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与姐妹艺术相关的音乐作品展开。
教材中排在第一位是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音乐多元类型及姊妹艺术音乐”两大板块,各自高达40%占总单元数量比重最大,“外国民族音乐板块”占13%的比重,“爱国主义音乐板块”比重最少,只有7%。这样的单元内容分配其实也是符合了新课表的规定。《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教师应该积极开发音乐课程资源大力发掘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元素,用来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他们熟悉了解并热爱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增强民族音乐文化以上、培养民族文化自信。新课程改革后,在教材体系中也适当增加了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内容。”由此可以见得,民族音乐的学习是教学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应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板块”的40%的比重也正是体现了这一规定。
三、初中生对待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
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中,通俗流行音乐对于民族音乐的冲击力极大,在各大网络媒体的大肆宣传下,中学生们的感知中将这一类音乐默认为了生活中最自然的音乐,而对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反倒越来越陌生。在大环境的驱使下,流行音乐变成了主流音乐,而民族音乐反倒变成了非主流音乐,以至于产生民族音乐“很土”“不好听”的感官感受。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不会主动去搜索或收集一些民族民间音乐来聆听欣赏,在平时教学课堂中也是遇到民族民间音乐的单元学习时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也没有学习热情。面对这一困境,如何改善这一局面就成为了教育一线教师所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四、在教学中激发初中学对民族民间音乐学习热情的措施
(一)品味民族语言的异域魅力
语言是每个民族和地区最直接的区别特征,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5个少数民族中,除了回族以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许多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因此想要深入的感受和了解少数民族音乐,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用歌曲原有的民族语言来演绎民歌作品,不仅可以在学习新语言中体验乐趣,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当地民族的语言韵味,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音樂。例如笔者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中的《银杯》时,除了教授教材中的普通话歌词以外,还教授了学生蒙语的音译发音,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除次以为,汉族中也存在大量的各地方言,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中的歌唱歌曲《无锡景》,就可以运用当地的吴语方言来表现江南女子妩媚柔美的韵味。
(二)感受民族舞蹈的肢体律动
民族舞蹈也是各民族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舞蹈动作都是当地文化的抽象体现,通过对肢体的模仿和学习,更好的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和宗教信仰。舞蹈动作以少数民族居多,例如在藏族舞蹈的慢呼慢吸中了解到藏族人民在高海拔地区生活而导致呼吸的负重感;在蒙古族舞蹈中的“抖肩”和“翻腕”等动作中感受到蒙古族这一在马背上生活的人民具有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在维吾尔族舞蹈挺胸、立腰、拔背等体态要求中感受到维吾尔族人民的自信、挺拔、外向的民族性格。笔者曾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中的《银杯》时,结合《银杯》为蒙古族酒歌的特点以及歌词意境和蒙古族舞蹈动作,设计了邀请好友,斟酒敬天敬地敬贵客等动作;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天山之音》中的《青春舞曲》中设计了“扭脖子”“三步一抬”以及维吾尔民族常用的农作活动摘葡萄等动作,让男女生合作,形成边唱边舞的表演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歌曲演唱中脱离出来,真正做到在音乐课堂中的多感官体验,学生饶有兴趣的模范表演,潜移默化的感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内涵。 (三)体验民族乐器的技艺手法
在民族音乐中,汉族音乐的乐器大多相似通用,而少数民族则基本上有属于自己独有特征的民族乐器,例如蒙古族的马头琴、维吾尔族的热瓦普、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藏族的扎木聂等。利用民族乐器的观赏、认识、学习,可以从民族音乐音色的发声来源了解所学习的民族特色,也是一种提升学生兴趣的好方法。例如在教授维吾尔族音乐时可以加入手鼓这一乐器,相对于其他乐器来说打击乐器是一种相对容易操作的乐器,课题提升课堂气氛,除了老师的演示,也可要请学生来学习体验。
(四)观赏民族风味的影像资料
对于大多数的汉族学生来说少数民族的生活形态还是很陌生的,但是好在现在网络媒介发展快速,网络上有大量的影像资料可供查找与下载,音乐艺术的抽象性仅靠语言的描述是远远不能够传达它的精髓韵味,因此教师可以在网络下载少数民族相关的民俗视频、舞蹈视频、大型演出视频、原生态的生活记录片等通过投影仪供学生更加直观的观赏,通过自己的双眼来认识这个民族认识更大的世界。同时也是丰富了课堂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八年级上册的《雪域天音》中的藏族传统歌舞“囊玛”和“堆谐”的表演,如果光靠教师口头的描述或者静态图片,远不能够让学生理解,于是利用网络我们就可以观看到“囊玛”这个早期的藏族宫廷歌舞和具有藏族踢踏舞之称的“堆谐”歌舞,这种直观的动态影像资料学习胜过静态的文字与图片。
(五)体验老歌新唱的创新演绎
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做到与时俱进,敢于创新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对待民族音乐也并非泥古不變,可以在继承传统民族音乐优秀的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加入符合当今生活的鲜明元素。教师可以给学生观看乐坛中对民族音乐的创编成果视频,从观赏到自行创编的一个过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其中。例如快乐女声版本的《彩云追月》。
在初中义务段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是大势所趋,作为从事在教育一线的音乐教师们,应该秉从新课标要求,继承并弘扬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师首先做到重视,才能更好的向学生传授民族民间音乐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向学生打开民族民间音乐世界的这扇新大门,从而落实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品味,使之拥有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王丽芳,吴飞燕.增强民族以教学的几点探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4.
[2]赵岩.音乐教育理论与音乐方法概论[M].陕西出版社.2009.
[3]贺金秀.高中民族音乐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艺术教育.2015.
[4]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8226.htm